墨法,是指运用墨色的方法。墨分浓、淡、枯、湿、焦五色。浓墨厚重,淡墨飘逸,枯墨瘦劲,湿墨散淡,焦墨滞涩。五种墨色所显示的艺术风格和效果即为墨韵。墨韵是一种境界,书法最求墨韵,最难突破的也是墨韵。如何将墨的五色运用到作品中,要有一定的技巧,因而墨韵又取决于墨法,要注意把握好如下两个环节:

一、是墨的选择。

墨的种类很多,选择使用哪一种墨,应根据个人的喜好和习惯。古人研墨,效果好。今人多用墨汁,虽简单方便,也要有所选择。之所以对墨要进行选择,完全是从不同作品最终所要形成的艺术效果来决定的。

二、是墨的运用。

写书法的人都知道,不是有墨即可作书的,即使是墨汁一倒出来也不宜马上用来写字,特别是不能用来搞书法创作。写书法一定要掌握墨的浓淡,而墨的浓淡又是由墨与水的比例关系决定的。所以,我们看到书法家总是将墨汁与清水摆放在一起,总是看见他用笔在墨汁与水中蘸来蘸去、掭来掭去,这就是在调剂,感觉墨与水的比例关系,这只能凭实践经验和自我感觉。2005年我举办个人书法展时,有领导问我:“你写字时是先蘸水还是先蘸墨呢?”我回答:“又蘸水又蘸墨。”毛笔干枯时当然是先蘸水,但在书写过程中就很难讲了。为了感觉墨与水的关系,只有来回地蘸墨蘸水、蘸水蘸墨,必要时还须在纸上掭掭笔。我最近翻阅资料时,发现古人就十分重视墨法。陈绎曾在十二法中讲到的“血法”,其实就是水,他说:“字生于墨,墨生于水,水者字之血也。”原来墨法就是血法,就是墨与水的比例关系。苏东坡强调“书必有神、气、骨、肉、血”,这“血”恐怕讲的就是墨与水的比例关系对作书的重要性。

依个人体验,我认为写楷书、篆书用浓一点的墨会显得更庄重,写隶书用枯一点的墨会显得更有韵味,写行书用浓淡相宜的墨会显得更流畅,写行草尤其是草书采取五色兼用或加一些宿墨会显得更加丰富多彩。如果要出老辣古拙的效果,墨应相对浓些,水应相对少些;如果要出散淡墨晕的效果,墨应相对少些,水应相对多些,或用宿墨掺水;如果要出雄浑厚重的效果,墨与水应大体相当;如果要出枯劲涩滞的效果,墨应干些可不蘸水。像草书中枯涩瘦劲的线条、黑白相间的飞白等效果,一般都是采用枯墨或焦墨形成的。古人非常讲究墨法,而当今有些书法家却很不讲究墨法,不分浓淡枯湿,任意涂抹,聚墨成形,还美其名曰“现代书法”。这显然是对书法的一种伤害,绝不能仿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