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不可否认,我国当前的教育资源和水平还存在区域差异,许多孩子为了争得更好的教育而刻苦求学。国家的教育部门为了保证学生能够相对公平地享用教育资源,也积极地出台了一些政策。笔者认为,在努力实现教育资源公平的同时,我们更应该思考如何实现教育资源的丰富,毕竟这才是根本!

“奥数教育对少年儿童的伤害远大于网瘾”,这是北京理工大学教授杨东平对“奥数”的言辞。期望不久的将来,“奥数”不再是全民教育,广大的学生可以自由地徜徉于知识的海洋。

对于“奥数”的质疑由来已久,2004年浙江省忽然叫停小学数学奥林匹克竞赛活动,2005年北京市紧急停止“迎春杯”小学数学竞赛,等等此类的消息近几年经常出现在教育新闻的版面。我们不禁要反思,既然教育部门三令五申地要求停止学校的“奥数”培训,可是为什么在学校的执行过程中却屡叫不停?很明显,家长希望自己的孩子在考试中“胜人一筹”,校方期望学生为学校带来高升学率的口碑,如此推波助澜,“奥数”补习屡禁不止。

“奥数”打着“智力开发”的旗号,业已成为一股危害学生公平教育的“毒瘤”。首先,从智力的角度来看,不是每个人都能成为陈景润,同样,也不是每个孩子都适合学习“奥数”。依据专家的意见,孩子过早接受“奥数”容易对学习失去兴趣和信心。其次,从“财力”的角度来看,许多学校规定“奥数”为升学考试的必考内容,家长为了能让自己的孩子在“奥数”上领先,不惜花重金择名师、买好教材。那些家庭经济条件比较差的孩子怎么办?他们没有足够的“财力”去上那些所谓的“精英”班,也不能接触到那些所谓的“内部资料”,在面对如此考试录取时,他们必定是弱者。笔者不禁感叹,何来“公平”?

客观的说,对学生进行“奥数”培训的动机是好的,但结果却是消极的,这一做法严重地羁绊了孩子们的公平成长。 “奥数” 本身针对的是很少一部分天才儿童,而一些学校和地区把它纳为升学考试的内容,妄图达到“全民奥数”,结果恰好相反,它扼杀了很大一批儿童的学习兴趣而无法发挥其本来的天赋。因为“奥数”,社会上形成了一条非常复杂的“奥数”利益链条。正是这条利益链使得一些家庭背上了沉重的经济负担;同样,也正是因为它,使得“奥数”这一“毒瘤”难以除根,难以实现教育资源的公平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