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要求:

1、能在阅读中自主识字,积累“安详、怔住、沉默、犹豫”等词语。

2、能有感情地朗读作者和母亲间的对话和其他描写母亲的句子。

3、在阅读中,体会母亲不同寻常的爱。

课前预习:

1、 查字典,理解词语的意思:安详、犹豫

2、 划出孩子打弹弓和母亲递石子的句子,用以下句式说说你的感受: 明明________,母亲却__________。

教学过程:

一、 启发谈话,古诗引入。

1、(板:爱)提及母爱,不禁使人想起这首脍炙人口的诗——齐诵:《游子吟》(媒体:游子吟),读着这诗,我们眼前出现了这样一幅画面:夜深了,一位母亲正在为即将远行的儿子缝制衣服。缝啊缝,(媒体:缝)那每一针,每一线,缝进了一位母亲对即将远行的孩子的无限担忧与牵挂,沁透着一位母亲对孩子那浓浓的关爱,那真可谓——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2、老师这里也有一幅画,(出示月夜打弹弓的图片)你能看见图中的这位母亲正在做什么吗?(板:递)

3、粗粗一看,似乎看不出什么特别的爱,(板:看不见),但作者“我”作为一个旁观者耳闻目睹之后感受到一份不同寻常的爱,这是一份——(看不见的爱)

二、整体感知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

出示月夜打弹弓的图片

师:作者究竟看到的是件什么事?请大家看图,联系课文内容能说说吗? 递

板书:我 (目睹) 母亲 ———— 失明的孩子

引导:什么时候看见的?

师点:你不仅把人物在干什么说清楚了,还注意到了事情发生的时间地点说清楚了。

板书:傍晚

三、深入读文,感受看不见的爱。

1、出示孩子图片 文字

引读:这就是那个失明的孩子——在一片空地上,用一只做的很粗糙的弹弓打一只立在地上、离他有七八米远的玻璃瓶

师:他打得怎么样?文中有几句直接描写的句子,快速读读课文,用括号括出。 交流并出示那孩子有时能把弹丸打偏一米,而且忽高忽低。

那孩子很认真,屏住气,瞄很久,才打出一弹。

过了很久,那男孩的频率逐渐慢了下来,他已经累了。

我慢慢发现,这孩子打的很有规律,他打一弹,向一边移一点,打一弹,再转点,然后再慢慢移回来。

自由读一读,你觉得他打得怎么样?哪里可以看出打得很糟糕(打偏一米,忽高忽低)是啊,作者还没见过打得这么糟糕的孩子呢?这一幕引发了作者的好奇打得很认真(瞄:集中在多一点)那么认真,那么辛苦,难怪我也想去教他  打得很累(速度慢了下来)对啊,从傍晚一直到夜幕降临

 打得很有规律(我得知这是一个失明的孩子,一个失明的孩子也会那么有规律地打弹弓,所以我觉得他越打越好)

师:就这样,我在他身后看他打弹弓,从傍晚一直看到夜色笼罩(板书)

2、那么久的时间里,那位母亲又在做什么?

 出示:那妇女坐在草地上,从一堆石子中捡起一颗,轻轻递到孩子手中,安祥地笑着。

 他母亲并没有说什么,还是很安详地捡着石子儿,微笑着,只是递的节奏也慢了下来。

这么久的时间里,男孩有时打得很糟糕能把弹丸打偏一米,而且忽高忽低。有时打得认真,屏住气,瞄很久,才打出一弹。有时打得很有规律:打一弹,向一边移一点,打一弹,再转点,然后再慢慢移回来。无论男孩打得时好时坏,位那妇女始终„ 坐在草地上,从一堆石子中捡起一颗,轻轻递到孩子手中,安详地微笑着。„过了很久,那男孩的频率逐渐慢了下来,他已经累了。 他母亲„并没有说什么,还是安详地捡着石子儿,微笑着,只是递的节奏也慢了下来。无论怎样,那位母亲的神情始终是——安详的,脸上始终带着——微笑,神情中充满了——爱,所以,我从妇女的眼神中一眼就可以知道她是那孩子的——母亲。

3、读到这里,从母亲的神情中我们看到了一些爱,但是这份爱好像有些过于残忍了。作为一个旁观者,你说说你的真实感受?

明明_______母亲却_________。

明明这个孩子看不见,母亲却不要我教他。

下一页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