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日前,记者发现我市小学生非常热衷读“古书”,市内许多小学都开设了中华经典古诗文诵读课程,颇受小学生欢迎。(2006年10月10日珠江晚报)

前些年,由于受“应试”思想的影响,一些学校过分强调实用知识的学习,对培育学生的人文精神没引起足够重视,结果造成一大批学生发展后劲不足,许多学理工的都不太懂得人文方面的知识,一些学生在道德和心理素质、文化认同方面都出现很多问题,甚至连基本的待人接物都不会。现在珠海市在一些小学开展“读经典”的专项活动,让学生诵读《弟子规》、《三字经》、《千字文》、《老子》、《中庸》、《论语》、《大学》等“国学经典”书籍,让学生们在诵读中受到心灵的熏陶和潜移默化的感染,逐渐构建起新的人文精神支柱,实在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

也许有人要问:国学经典一般都包含着深刻的哲理,小学生文化水平低,能读得懂吗?其实,这种担心纯属多余。当时能通过老师或家长的讲解弄懂当然更好,当时弄不懂,一窍不通或一知半解也不打紧,只要记下了,随着年岁的增长,阅历的丰富,原来不懂的东西自然会慢慢弄懂,这是一个很正常的过程,就像我们大人看东西,我们能说自已什么都读得懂吗?不能。许多东西不也是当时弄不懂,或半懂不懂,以后才逐步弄懂的吗!何况,国学经典类书籍一般句式整齐、和谐,读起来琅琅上口,易诵易记,很适合小学生的情趣和口味,这些书籍以短小的篇幅传授儿童成长期必备的历史、天文地理、自然基础、社会家庭、历代兴衰、文化变迁等道理,受到小学生的喜爱实是情理中事。

要让“国学经典”真正让小学生喜欢,关键是创新形式,不要采取过去常被人们诟病的“硬灌”的方式。从报道来看,珠海市一些学校的“读经典”活动已从最初的读背,发展到现在的接力赛、开火车、分组对背、讲故事、演小品等,有的小学生还用硬纸板或旧扑克牌制作成随身携带的古诗诵读卡,反复诵读。另外,一些学校每天还固定时间让学生自由诵读古典名句,校园广播站还开设诵读古诗、名诗佳作欣赏的节目。这种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读经典”活动必将极大地提高小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并被他们所接受。

著名作家金庸认为,一个国家和民族只有对自已的文化有所了解,才能在今天的世界中发挥作用。中华古诗文中所蕴藏的人文精神,是对孩子们进行美育教育的丰富资源。在少年儿童记忆的黄金时代读点古诗文,不仅有益于薰染性情、陶冶情操、加强修养,也有益于中华文化的继承和弘扬。希望珠海的做法能有更多的地方和学校效仿。

下一页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