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罪之三:物质刺激变相诱导

在中国家庭教育下长大的孩子,对于“物质刺激”这个词不会陌生。据了解,这好像是中国父母们独有的杀手锏:

考试成绩全部90分以上,给孩子买飞机玩具和酸奶;能在全班排名中进入前三,奖励100元。

凡此种种,方式不同,但刺激效果却惊人的相似。当人生观的追求转化成物质上的贪婪,我们又从何谈起独立的竞争意识和健全的人格呢?

在孩子的心灵里,这是一种变相的拜金主义诱导,也许正是从这一刻起,一道腐败的大幕已经悄悄拉开。

七罪之四:填鸭教育体罚帮凶

中国家长们自古就有这样的理由:不打不成才、棍棒之下出孝子等等。

于是,被棍棒打出来的父母们依然棍棒打着自己的孩子,被棍棒打出来的老师们也依然棍棒打着自己的学生。

谁都知道,一味追求分数的填鸭式教学是不对的,但对于等好成绩等红了眼的父母们来说,他们管不了这些。放学回家刚放下书包,父母第一句话就是:你们老师布置的作业都完成了吗?还不快去读书,尽想着玩儿!

这几乎是每个人都经历过的,也是几乎每个人都服从过的。

七罪之五:朝令夕改随波逐流

这其实也不能全怪家长,但有一点可以肯定:今天他们觉得当官好,就对孩子说好好学习,争取以后做大官;明天如果觉得写书赚钱,就会买来一堆文学作品,让孩子发奋写文章。

当然,家长自身的素质不同,相应的做法也会不同程度地出现差别。即使如此,中国家庭教育对孩子未来教育模式和教育方向缺乏远景性和阶段性考虑,或者有了针对性没了方向性等等顾此失彼、朝令夕改的行为方式,却是常常可以见到的。

七罪之六:缺乏交流感情淡漠

经常可以听到家长们说:终于轻松了,我儿子住校了,学校老师会教育好孩子,咱该歇着啦。

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还没有达成应有的默契,分歧便诞生了。

一方面孩子迅速成长,新环境和新朋友等人际关系不断确立和稳定,而另一方面是家长对孩子越来越陌生。经常不见面,见面后又只是不冷不淡地说几句客套话而已。最终,孩子成为家长们最熟悉的陌生人,熟悉的,是孩子的过去,陌生的,是孩子的精神和未来。

七罪之七:寄予厚望沦为工具

“我们那时候条件差,都没机会念大学,所以你要好好学习,争取上大学深造!”

大部分中国家长都是这么想的,至少在孩子小的时候是这样:好好学习,以后拿高分考个好大学。

这似乎是中国家长们对孩子们惟一的期待了,于是,从帮孩子选择小学开始,甚至不惜跑路子托关系,再进重点中学。然后,孩子考上大学了,回家问父母,我应该填报什么志愿啊?

此种结果,完全是中国式家庭教育的恶果:由孩子被动地听家长吩咐,逐渐深化趋向同化,最后到只会向家长询问,直至沦为家长们实现他们未实现理想的工具。

孩子是每个家庭的希望,也是这个民族的未来。作为家长和各级教育工作者,我们都有责任和义务来共同研究探讨,怎样才能使孩子在家庭教育中得到提高和成长。努力给他们创造一个健康、愉快的成才环境,是我们刻不容缓也是义不容辞的责任。

上一页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