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天真无邪,心灵纯洁,模仿能力和好奇心都较强,易教易懂易模仿,是学知识学本领的时期,但幼儿未能辩别是非曲直,真善美丑,什么都跟着学,因此,这种幼稚的天性为幼儿攀比提价了心理基础,常为父母所忽视。

案例

“下次你们再用电动车来接我,我就不上学了,太丢人了!”这句话,出自一小学生之口。

文具攀比——不换新文具盒会被笑话

在某小学,学生课桌上的文具盒不仅样式繁多,且个个崭新光亮。据班主任陈老师介绍,学生每学期会更换1至2个文具盒,铅笔、橡皮之类更换得更加频繁。

“去年12月份的时候,我妈给我买了一个文具盒,现在已经是班里的‘元老’了;今年再不换掉,肯定会被同学取笑,那样太没面子了。”一五年级学生说。

在这所学校的多个班级,近8成的学生文具没有用完或用坏就更换;6成左右的学生在每学年开学前,都会央求父母去买新文具。

这一两年,孩子似乎变了,什么都要新的、贵的。吴女士告诉记者,她五年级的儿子,每到开学前就会吵闹着要买新的文具,还说班上同学大部分的文具都比他新,有的文具盒一个学期就能换两个。如果不答应孩子的要求,他就会在家大吵大闹,有时候还以不吃饭为要挟。

“批改作业时,我发现学生经常更换作业本,有的只用了几页就又换了新本子。”李老师无奈地说,“虽然学校一直提倡节约,但很多家长依然热衷于为孩子购买名牌书包、高档文具,不但花费大,也无形中助长了学生之间的攀比风气。”

家境攀比——孩子撒谎说家有别墅

阿姨,你家有别墅吗?”“没有啊!怎么了?”“可天天说,你家有一栋别墅呢!

天天的妈妈陶女士问儿子:“你为什么要撒谎说家里有别墅?”儿子却有些生气,对她嚷道:“别墅怎么了?我同学家都有好几套房子呢!”

从来没想到乖巧的儿子会在同学面前撒谎。

天天说:“这有什么好问的?我们班又不止一个同学都这么夸自己家呢!”

记者同这所学校正在接送小孩的多位家长聊了起来。一朱姓家长说,一次她的小孩和同学聊天,那位同学说自己家里连厕所里都装空调了,并且有好几处房子。 “听到这话,当时心里就不舒服。先不管这个孩子家里是不是有钱,首先这个影响就不好。”朱女士说,为了这件事,她还特地向女儿解释,厕所里有一个浴霸或暖气就好了。

越是名校的孩子,攀比心越重。“名校里存在的‘经济差距’更明显,有的孩子甚至会觉得自卑。”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班主任说。

接送攀比——有了车还要拼牌子

某小学门口接送学生的家长队伍中,记者发现一半交通工具是电瓶车,三分之一的家长是开着车过来的。

孩子还没有放学,记者同开车过来的乔先生聊了起来。他告诉记者,自从去年买了车、来接过一两次之后,孩子似乎很依赖他,非让他开车送。“刚开始的时候,孩子特别兴奋,看见其他的同学没有家长来接,还特别热情地邀请人家过来,但是现在似乎没那么单纯了。”

乔先生说,有一次孩子在车上就问他:“爸爸,我们班那个萱萱家也买了一辆新车,好像是宝马的呢!爸爸,你的车是什么牌子啊?是你的车好,还是她家的车好啊?”乔先生说自己愣住了,“没想到,11岁的孩子也有了这种意识。”

家住在凯运天地的李女士也反映,由于家离学校比较近,每次她都会用电瓶车接送孩子,前一段时间却引起了9岁孩子的不满:“我们家又不是没有车,妈妈你怎么就不能用车来接送我呢?你看,班上好多同学都是专车来接送的。你这样,人家还以为我们家没钱呢?”

“孩子还那么小,说这样的话,真吓了我一跳。”李女士当时就教育了孩子,可第二天她依旧用电瓶车去接送孩子的时候,孩子一脸的不高兴。

原因分析

都是家长攀比惹的祸

“在幼儿园阶段,攀比并不是很多,但是大班的孩子多少知道一点点。不过,这种意识可能停留在孩子喜欢的那种品牌上。他可能会觉得,大家有的我也要有。” 机关三幼园长沐文扬告诉记者,“心理学上没有说攀比一定会从什么阶段开始,但现在社会的风气是成人之间的攀比潜移默化地对孩子们进行了‘教育’。”

广告对孩子的影响远远超过大人。幼儿园小朋友买东西时对熟悉的东西的推崇比‘名牌’更多,这就是广告的效应。”

“外在的东西”太多了

小学开设的思想品德课中,对攀比心理是有引导的。不过从效果来讲,可能现在‘外在的东西’太多了,让孩子懂得攀比。也可能当时有一段时间孩子是听话的,但过一段时间如果没有强化,也可能有反复的情况。”

在小学低年级学生中,攀比的现象比较个别;随着年级渐长,尤其到了四五年级以后,孩子们就开始树立“钱的意识”和“品牌意识”了。“到中学以后可能会明显,尤其对服装、鞋子比较在意,开始要求‘名牌’。”

对症下药

让孩子知道怎样更有价值

要让孩子不要有攀比心理,首先家长自己不能有攀比心理;而实际上,成人的攀比心理是非常严重的。“比如说,人家孩子上名校,我也要上名校,也不管孩子自身的条件、家庭的条件。要让孩子停下攀比,家长先要从自身做起。”

其实孩子们比较听话,只要重视,一定能起到作用。就算孩子有了攀比心理,也别着急,很快扭转过来不是问题。家长要跟孩子摆事实、讲道理。要重视,而不是简单的拒绝或怎样,要让孩子知道攀比之外,怎样做更有价值。

老师和家长一起引导

孩子的成长离不开家长和老师的正确教导,家长、老师的一举一动都会给孩子留下深刻的影响。因此,作为家长、老师应该从自身做起,时刻为幼儿做好表率,培养孩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一个是老师的引导,一个是家长的引导,让孩子对物质的需求淡化一点。现在城市的孩子家庭条件都还可以,一般需求都能满足,但对于过分的要求,比如跟别人攀比,家长也要有分寸,不能随便答应他。他对你提出要求,你也要让他达到一定要求,如果合理才可以满足他。

问题源头仍然在家长身上。现在有些家长的攀比心理也比较重,房子、车子、职务等。尽量别在孩子面前提,要正面引导。孩子像白纸一样,他周围居住的环境很重要。老师发现这种情况,也会加强引导。

爸妈可以这样做:现在的孩子,接触的东西多了,攀比心也越来越严重了,孩子的攀比心理是正常的一种反应,它犹如一把双刃剑,就看家长们是任何去加以引导,有些孩子,在成绩上你追我赶,这到是好事,可是有些孩子却比上了谁家里有钱,零食吃的是什么,服装鞋子穿的是什么了。

其实,攀比并非洪水猛兽,俗话说“堵不如疏”,孩子开始比较时,我们首先得分清是“良性”的比较还是“恶性”的比较,然后区别对待孩子的要求,给孩子理性的指导。

孩子讲述:爱攀比有原因

孩子本是单纯的,在从自然人到社会人的成长过程中,父母的言传身教、社会环境都影响着他们。攀比,不只是从孩子身上表现出来的问题,更是一种社会问题在孩子身上的折射。未成年人对自我的认识、对社会的认识都不足,且易受外界干扰。现在多是独生子女,父母总是把“最好的”都给孩子,加上整个社会的风气,白纸一样的孩子不受影响谈何容易?

1、社会大环境对“我”的影响。

现在是比附之风盛行的社会,这种环境为幼儿攀比心理的形成提供了肥沃的土壤。“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本是一种社会思潮,其本身并无什么丑行劣迹可供人置喙。但在经济不断发展的情况下,这种社会思潮开始改变了,变成了一种攀比,一种表达优越感和自我满足感的行为。

2、家长对“我”的溺爱。

家长们对孩子的溺爱是幼儿攀比的一个重要条件。有些家长不能正确区分爱与溺爱的界限,以为孩子要什么给什么就是爱。现在的家庭大部分都是独生子女,孩子成了家中的“小皇帝”。家长对子女过份溺爱,尤其是对独生子女娇生惯养,不让孩子参加劳动,不为孩子参加有益活动创造条件,不对孩子的错误行径下猛药,因而养成了幼儿好逸恶劳、好高鹜远、衣来伸手、饭来张口、比吃玩、图享受的不良习惯。不懂得珍惜父母的劳动成果,不计代价、不顾后果,为求自己虚荣心的满足,与同伴进行盲目攀比。

3、不合理奖励对“我”的影响。

奖励是指通过一种积极的强化方式来影响幼儿行为的教育方法,意味着对幼儿的正确认识和行为的肯定或高度评价。满足幼儿合理的奖励可以激发幼儿的积极性,但满足不合理的奖励会使幼儿进入一种误区,使幼儿认为自己的要求是合理的。为幼儿提出更多物质的要求奠定了基础。

4、家长对“我”的影响。

家长的攀比心理是幼儿攀比心理主要原因。很多家长自身存在着攀比心理,孩子的攀比行为的出现正是家长们攀比心理的表现。别人的孩子有什么,自己的孩子也要有什么,而且要比别人的好。别人的孩子学什么,自己的孩子也要求他学什么,生怕自己的孩子落后与别人的孩子。孩子在同伴中的优越感是家长们的我满足。

5、家长自卑心理对“我”的影响。

家长的自卑心理,也是导致孩子攀比心理的一个重要原因。有些家长经济不太宽裕,怕自己的孩子在学校受人欺侮,让人瞧不起,当孩子说同伴有什么东西时,父母便迫不及待为自己的孩子买一份,哪怕自己再苦再累也在所不惜。

如何正确引导

1、家长要以身作则。

一忌拿自己的孩子跟别的孩子来比。很多父母在训导孩子时,常会拿别的孩子跟自己的孩子比较,这样的刺激只会让孩子消极,并催生攀比心理。每个家庭的教育背景、生长环境都不同,也没有什么可比性。二忌大人之间比较。不拿自己的工作、能力、表现等去跟别人比较,要影响并引导孩子学会自己跟自己比,学会拿自己的这次跟上次比,今天跟昨天比。

2、教孩子学会理财。

培养孩子的价值观念,让孩子知道父母的薪水和每月支出的标准。给孩子买东西时由孩子自己来付钱,让他学会记账,了解自己的索取与父母的付出。这不仅能让孩子懂得感恩、节制消费,还能培养其家庭责任感。

3、家长不要过分疼爱独生子女,防止出现攀比惯性。

作为家长,不要给孩子一切他想要的东西,这样,很容易养成幼儿过度的自我中心的心理,不能对孩子千依百顺,娇生惯养、姑息迁就,很容量造成攀比心理惯性,不利于幼儿心理健康的发育。

4、学会“反攀比”。

孩子们在攀比的时候,最典型的理论就是“别人都有,所以我也应该有。”对付这样的孩子,比较快速生效的办法是实行反攀比。比如:小明虽然有新书包,可是你有新的滑冰鞋啊……

5、改变孩子攀比的焦点。

孩子有攀比的心理,说明孩子的内心有竞争的倾向或意识,想达到别人同样的水平或超越别人。父母就要抓住孩子这种上进心理,改变孩子攀比吃穿、消费的倾向,引导孩子在学习、才能、毅力、良好习惯方面进行攀比。

6、把攀比适时变成动力。

当孩子攀比时,父母可以告诉孩子不是不可以攀比,而是要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实现攀比的条件,从而巧妙地将攀比变成动力。如:孩子跟别人攀比新衣服新鞋的档次,父母就可以鼓励孩子积攒零花钱自己购买新衣服,从而形成节约意识,养成良好行为习惯。

攀比在心理学上被界定为中性略偏阴性的心理特征。攀比心理可分为正性攀比和负性攀比。正性攀比指正面的积极的比较,是在理性意识驱使下的正当竞争。负性攀比指那些消极的、伴随有情绪性心理障碍的比较,负性攀比最大的问题在于缺乏对自己和周围环境的理性分析。

孩子形成攀比心理的原因有以下几点:

1.心理发展的必经阶段;

2.受外界环境的影响;

3.满足某种心理需要。

生活中我们常常会听到家长这样对孩子说:“你看谁谁家的孩子与你同班,人家总在班里前几名,再看看你,人家考97分,你怎么连95分都考不了?”这样的攀比在无形中给了孩子太多的压力,让他心中有太多的负担,却无法给予他动力。

家长应该怎样引导孩子走出负性攀比的误区?

1.客观地看待自己。

不要过分注意别人的看法,对自我要有正确客观的分析,否则只会因为过分追求虚荣心的满足,导致盲目攀比,结果忽略了本身的可比性。

2.以“攀比”应对“攀比”,通过自我暗示,增强自己的心理承受能力。

当看到别人比自己好时,在心中默念“其实我也很好”之类的语句,久而久之,盲目攀比的习惯就会有所改善。

3.尽可能地纵向比较,减少盲目地横向比较。

纵向比较是指个体和自己的昨天比较,横向比较是指个体与周围其他人的比较。纵向比较会让孩子有更清醒的自我认识,有利于孩子在考试中发挥出真实水平。不要拿自己的短处和别人的长处比,应该多鼓励孩子自己和自己比。

4.增强自身实力,克服负性攀比。

当孩子攀比时,父母可以告诉孩子不是不可以攀比,而是要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实现攀比的条件,从而巧妙地将攀比变成动力。

5.改变攀比兴奋点,引导孩子以能力服人,而不是以物质压人。

孩子有攀比的心理,说明孩子的内心有竞争的倾向或意识,想达到别人同样的水平或超越别人。父母就要抓住孩子这种上进心理,改变孩子攀比吃穿、穿戴等消费的倾向,引导孩子在学习、才能、毅力、良好习惯方面进行攀比。

6.正确引导,培养孩子正确的消费观。

家长要提高自身的审美情趣,端正消费行为,以身立教,给孩子做好榜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