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漫暑假,许多家长都会带孩子看儿童剧、听音乐会,或者走进美术馆、博物馆,接受艺术熏陶。尤其儿童剧更是暑期最受孩子们欢迎的演出,童话剧、电光秀、冰上秀、黑光剧、皮影戏……光看他们在大大小小剧场满满当当的排期就知道有多火。

可是,面对良莠不齐的儿童剧目,怎么样为尚年幼的孩子们做出选择?哪些剧目值得看、哪些不看也罢?这年头,有的戏是真心为孩子排演的,有的戏则粗制滥造纯为骗钱。

记者深入采访了多位业内人士并结合自己多年的观演经验后发现,看似简单的一份剧目介绍,其实暴露了儿童剧市场许多“不能说的秘密”,也为观众在掏腰包前提供了一份简便易行的“鉴剧指南”。

一个月超过100场演出火爆至极

记者昨日登录某大型售票网站发现,从8月5日至8月31日不到一个月的时间里,仅仅在深圳,就有近30种超过100场的儿童剧上演!一位票务经理告诉记者,如今儿童剧迎来一个增长期,已经成为深圳人的常态消费行为,平时也异常火爆。

但是在高温不退的背后,儿童剧的质量却不尽如人意。在微博、微信上,各地带孩子观演后的家长大呼“上当”“后悔”的为数不少。几位80后爸妈都反映,自己小时候很少有看儿童剧的机会,对其质量是好是坏难以把握,看到宣传介绍不错,就买票了。

几位业内专家告诉记者,如今儿童剧正在一片“艳阳天”之下,质量良莠不齐,浑水摸鱼者不在少数。许多演出就是摸准了家长“似懂非懂”的心理,只要有噱头就可以票房卖爆。其实,很多看起来“高大上”的定语,如“大型”“互动”“新编”“多媒体”其实对年幼的孩子来说并没有多大吸引力。

创意匮乏、制作粗劣、互动低级、观众断层,甚至在宣传上进行隐形“欺骗”,这是儿童剧长期存在的问题。有人这样归纳内地儿童剧的现状:“100个形式大同小异的《白雪公主》,孩子们围着跑下舞台的大灰狼起哄,60分钟的演出40分钟都在做游戏,扼杀表演艺术的人偶剧大行其道。”

以剧目介绍“鉴剧”最简便易行

“最简便易行的‘鉴剧’方式,就是仔细研究剧目介绍。”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资深演出商告诉记者,在观演前,家长得做好功课,仔细研究在宣传海报、单张或者售票网站上的剧目介绍,为孩子充当“把关人”,不能光被花花绿绿的图片给忽悠了。

首先要研究署名——

没有剧团名称的不能看。

业内人士透露,不敢打出演出剧团的节目单那绝对不是主办方忘了,而是这个剧团实在“羞于见人”。“要知道,一个有品牌意识、有社会担当的剧团,是敢署名的。许多正规的演出团体,连导演也是署名的。”

记者在某售票网站上就发现,并不是每个演出都有勇气打出剧团名称,尤其是一些“经典童话剧”和“创意儿童剧”,剧情写得天花乱坠,就是不告诉你是哪个剧团演的。

还有精明的商家善于打擦边球,比如放一个谁也看不懂的所谓剧团Logo,比如只写演出主办方、承办方;比如用“艺术家来自加拿大和保加利亚”来代替剧团名称;还有说“美国版权方正版授权”的,或者“人偶服装美方严格监制、台湾合作方精良制作”的……噱头显得国际范儿十足,不过等你掏钱买了票进了剧场,可就不是那么回事了!

专家称,在难以鉴别质量的情况下可以认品牌。如果是“国字号”比如中国儿童艺术剧院、中国木偶艺术剧院的出品,或者日本飞行船剧团、台湾如果儿童剧团、日本道化剧团、美国迪士尼原版舞台剧,基本都是不会让你失望的。

其次要研究剧照——

不敢放大剧照的不能看。

如果号称国外原版授权,通篇节目单却只有“原版”的卡通形象,那还是别带孩子去浪费时间了。

尤其是人偶剧,如果剧照放得比邮票还小,那主办方只有一个不可告人的目的:千方百计掩盖偶形的缺陷。业内人士称,这代表负责承接演出、制作节目介绍的公司对这个演出底气不足。记者就发现,即将上演的某些“创意儿童剧”,在售票网站上不但没有剧团资料,甚至连一张剧照都没有。

河南省木偶剧团团长赵飞告诉记者,如今有些剧团的观念是人偶剧随便套个大头就能演,招摇撞骗的不少。

第三要研究“前缀”——

还在鼓吹“互动”的不能看。

如果一部儿童剧至今还打着“大型互动”这样的定语,那也是没有诚意的表现——这年头,带着孩子看演出已经不是什么奢侈行为,谁还会因为道具精美、互动丰富、图个新鲜进剧场?

就记者及身边家长多年的观演经验,号称“互动”的演出无非就是台上演员跟小朋友一问一答,卡通角色走下台与小观众握手,抛出几个球在观众席传递,向台下洒一篮糖果……制作方最热衷的“互动”,确实能博得孩子们当时一笑。

但记者经常看到的情况是,互动成为了一些创作者偷工减料的借口。特别是很多动辄冠以“大型互动”之称的人偶剧,说起来有70、80分钟的演出时长,结果除了上述互动外,真正演出时间不过就区区30分钟。诚然,儿童剧场需要轻松快乐,但这种与舞台作品无关的互动是否过于低级与懒惰,甚至有糊弄之嫌?

有一位家长在看完主持人前后4次出来问问题的加菲猫表演后发了这样的朋友圈:“我们是来看戏剧的,我们不是来看闹剧的!”

最后要研究题材——

老掉牙的童话题材不能看。

美人鱼、三只小猪、白雪公主、小红帽,这些背都能背出来的“经典”题材真的有必要进剧场再看一遍吗?

对于家长和制作方来说,这样的题材够保险——知名度够高,票房有保障,给孩子看也足够“安全”,因此每个节假日都稳稳占据儿童演出市场半壁江山。这个暑假,在深圳演出的儿童剧一半以上都是“经典童话剧”。

可是,每个剧团的品质都参差不齐,如果制作方没有告诉你他们做得有什么不一样,所谓“新编”的创意在哪里,家长们还是好好权衡一下值不值得掏那几百块钱吧。

反而,不熟悉的故事和题材,爸妈们不妨先上网做做功课,说不定会有惊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