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记者与许多家长的交流中,他们都认同一点:儿童剧好不好,主要是看故事讲得好不好、演员演得好不好、内心是否有感动,外在的形式只是辅助。但总体而言,中国儿童剧的现状也让人不那么满意。问题究竟出在哪里?

记者曾经采访过新中国第一部儿童剧《马兰花》主演连德枝,她说,跟二三十年前比,影视、网络对儿童剧冲击太大了,可是儿童剧的创作却远远落后。“我们把孩子看小了、看浅了,是我们的脚步没追上孩子。”实际上,现在的儿童剧已经把大孩子逐出了剧场。

连德枝分析,儿童剧无法迎合孩子们追求的“情调”,原因是好编剧太少、好剧本更少:“一是当儿童剧编剧不挣钱,写一出不到5万元,想象力依然受到束缚,还不如写个电视剧;二是对市场划分不细致,童话剧只在学龄前孩子中有市场,对稍大点的孩子我们又拿不出现实题材的好剧本。”

一些家长也指出,儿童剧总想“大小通吃”,所谓“适合2-12岁观看”并不符合孩子的身心发展实际。目前,只有上海儿童艺术剧场和正在北京举行的第五届中国儿童戏剧节使用了儿童剧年龄分级制,有明确的观演年龄指引。上海儿童艺术剧场负责人梁晓霞说,0-12岁儿童因年龄跨度大,对艺术表演的感受和体验完全不同,有必要对儿童类演出进行年龄分级。在国外,儿童剧分级是相当普遍的做法。

一位小学语文老师刘老师建议:儿童剧工作者至少要挂点中小学跟踪一个学期。“不用每天坐在那里听课,但是需要了解孩子在想什么、做什么、关注什么。生活会给创作者很多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