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真心唤出一片真情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同时也是思维碰撞和心灵交流的动态过程,是主体与主体之间的关系。因此,对教材,对学生都需要教师的一片真心。

师:(板书课题:雪儿)对这个名字,你有什么感受?

生:这个名字很好听。

生:这个名字很可爱

生:这个名字很温柔。

师:这么可爱、美丽的雪儿是在什么情况下来到了我的身边,进入我的生活的呢?大声朗读第一自然段,读两遍。

生:(自由大声朗读课文)

生:在我很孤独的时候。 (板书:孤独)

生:在我感到无聊的时候。 (板书:无聊)

生:在我无奈的时候。 (板书:无奈)

生:在我感到寂寞的时候。 (板书:寂寞)

师:老师还读出了有那么一点点忧伤。(板书:忧伤)

师:“脚跌伤”谁都能看出来,体会到寂寞、孤独、无聊、无奈、忧伤就不简单了,这叫会读书这种心情作者没有写出来,是通过哪些词、句子表现出来的?

生:(读)爸爸、妈妈每天要去上班,家里就只剩下我一个人。冬天过去了,我多么向往外面那明媚的春光啊!

师:有两个词尤其能体会到作者的心情。

生:“就”、“向往”。

师:体会到“我”的心情后,有谁还想读?

生:(自由练读)

生:(读:爸爸、妈妈每天……那明媚的春光啊!)

文章是靠语言文字塑造形象、抒发感情的,而要使小学生受到感染,通过语言文字来体会文中情感,就需要教师尽量把语言文字与具体的形象及生活的体验挂起钩来。薛老师由名字入手,正是抓住了小作者对这只信鸽所付出的真心和喜爱来引发学生品味名字背后的真情。事实上,学生通过对名字的体会更加强了对文章情感的触动。

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对“雪儿是在什么情况下进入我的生活”这一问题有了真实丰满的感受。教师倾听后一番从心底发出的表扬,听起来平静,实则蕴含着教者的匠心。它不仅让学生感受到了老师的真心,更实实在在地教给了学生一种读书、学习的方法。

教师对教材的真心投入,不仅能使自己对文章的语言文字深刻地体会,而且会帮助自己解决如何让学生与作品产生共鸣的问题。学生通过阅读,已经将自己当作了孤独寂寞的小作者,一腔真情完完全全被薛老师拨动出来,与文中的小作者产生了共鸣,读得真是动人心弦。

二、慧心擦亮一簇火花

在语文学习过程中,情境的创设非常重要,它不但有利于帮助学生想象,同时更有利于促使学生去感悟文中的情和景,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课文。

师:是不是每个人遇到这样一只鸟都会这么做呢?(生:不是)为什么只有“我”是这样做的?

师:(示句子:我对雪儿说:“雪儿,这儿就是你的家,你安心养伤吧!”)你能不能从这句话中读出一颗心来?(板书:一句话一颗心)

生:(自由练读)

师:你有没有读出那颗心?读出对雪儿那独特的感情来了吗?

生:我读出了小作者的喜爱之心。

生:我读出了她对雪儿的真心。

生:我读出了她对雪儿的怜爱之心。

师:(指名4—5人读,齐读)读出那颗心来。

师:你从这句话中能不能感受到“我”对雪儿的感情来?每句话都要很好地感受。(板书:一件事一片心)

师:(示句子:从此,我天天……飘飘悠悠的白云……)自己平时看吗?天天看有什么感觉?如果是一个人天天看呢?

生:(自由读句子,体会句子中的感情)

师:“看蓝天上那飘飘悠悠的白云……”这样写的用意是什么?

生:她原来觉得白云很单调,现在觉得白云好看了。

生:白云很漂亮,让她觉得高兴。

生:她的心情开朗了,她就觉得白云比以前美了。

生:这样写,写出了作者心情的变化。

师:是谁改变了“我”的心情?

生:(齐声)是雪儿。

生:(齐读句子)

师:自己读读课文的下面几个自然段,体会体会“一句话一颗心、一件事一片情”。选择自己感受最深的自然段边读边想自己体会到了什么?大声读读。

生:(自由读课文,体会)

……

教师要有一颗智慧的心,用自己的智慧去点燃学生。薛老师这一教学环节的设计,充分地向我们展示了他的新课程理念。透过他对教材的钻研,我们感受到了他的一颗慧心。“一句话一颗心”、“一件事一片情”,说得多好啊。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又学到了新的读书方法:要从句子中读出“心”来,从事件中看出“情”来。有了这样一个体会的过程,学生的自主阅读与感悟更是异彩纷呈。而之后的交流,又让每一个学生获得了别人的感受,对文章内涵的理解也就更上了一个台阶。

三、苦心导出一段流畅

薛老师的每一个教学环节的安排,看似漫不经心,实则苦心经营,无时无处不体现了新课程标准的所提出的“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之说。

如何教给学生某种学习能力,恐怕是每一位老师都深感头痛的事。过于的拘谨,会把我们的教学带回到应试教育的繁琐分析阶段。宽泛的体会,又让学生在学习中摸不到方向,不能真正地学会阅读。为落实这样的能力训练,薛老师精心设计了这样一个片断。

师:在我与雪儿一起生活的过程中,我是怎样对待雪儿的,我为雪儿做了些什么?自己读读2—6自然段,思考问题,看谁读得专心、细心。找一找,画一画,想一想。(提醒学生,特别要注意课文后面一部分“我”的做法)

(师板书:“我”为雪儿 )(学生自由轻声练说。)

生:(读)“我和爸爸给它洗了澡……我便给它取名‘雪儿’。”

师:这一大段中,我为雪儿做了两件事,用两个词概括。

生:洗澡、敷药。

师:洗澡、敷药就是——疗伤。 (师板书:疗伤)

生:还有一件事是取名。 (师板书:取名)

生:第四自然段写“我”为雪儿“欢呼”。

师:什么时候,我为雪儿欢呼? (师板书:欢呼)

生:我陪雪儿看蓝天,白去,就是去散心。(师板书:散心)

生:我放飞雪儿。 (师板书:放飞)

生:雪儿伤好了,我为它高兴。

生:知道雪儿是一只信鸽。于是,我更盼望雪儿的伤快点儿好起来。

师:这就是为雪儿——(生:期盼)。 (师板书:期盼)

师:我是这样对待雪儿的,谁能用这些词连起来说一段话?

生:我雪儿疗伤、取名、散心、盼望、欢呼、放飞。

师:你把黑板上的事都读了出来。请你在“我为雪儿 ”前面加上一个什么情况下,用“ 我为雪儿 ”来说。

生:(自由练说)

生:在雪儿受伤的时候,我为雪儿疗伤;雪儿和我熟悉了,我为雪儿取名,和雪儿一起散心;知道雪儿是信鸽,我为雪儿期盼,希望它的伤早点好起来;看到雪儿会飞了,我为雪儿欢呼;雪儿的伤完全好了,我为雪儿放飞。

师:(鼓励学生大声地、自信地说)

师:这样说就是“概括”,读读这篇课文写了什么?

阅读要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即从书符号中进行译码从而获得意义的能力。薛老师的这段教学就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进行了一个由句到篇的概括练习。三年级的学生初步接触概括,一步到位对他们来说是有难度的。第一个学生略显生硬的回答,让薛老师马上意识到了问题所在,他将问题稍做调整,学生的概括立即就流畅起来。长此以往,这种形成于无形之中的概括远比那些硬是被塞会的概括好得多。我们的教育所需要的就是这样一种“润物细无声”的境界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