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统计,占中国人口6.6%的人患有骨质疏松症,即8400万中国人患有这种由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共同决定的疾病,其中女性比男性更容易发生缺钙,因此骨质疏松的发病率更高。如不在年轻时注意这个问题,到了年纪大了发生骨折时就往往来不及了。

女性有五个阶段容易发生缺钙:

 1.快速生长发育期(12—18岁):

女孩的月经初潮一般在12岁后就开始启动了,这个时候身体变化的最明显的表现之一就是身体开始长高,骨骼开始明显长长。我们往往可以看到小学六年级和初中一二年级的女学生长得比男生高。此时她们对钙的需求明显高于平时,约每日需要摄入钙1200毫克,但是据统计她们的平均钙摄入量仅360—500毫克。

补钙能使女孩的骨骼长得结实,但不会使骨骼长得高一些。一般可以多喝些牛奶和富含钙的食物,但不宜多喝碳酸饮料,否则容易把钙从肾脏中带出体外,加重缺钙。平时应多参加一些户外运动,不仅促进了新陈代谢,有利于她们对钙的吸收和利用,而且阳光中的紫外线能帮助皮肤产生维生素D,有利于钙的吸收利用。一些举重运动可以多做些,这类运动能刺激骨骼生长,促进人的个子长得更高,当然不是指举重比赛那样的重量,而是指举哑铃类较轻的器材,但月经期不要做。有人说举重运动员都是矮个子,举重会使人变矮。其实这是个误解,运动队在选拔举重运动员时往往选择个头矮的,因为矮个头的人比起高个运动员来更容易把杠铃举过头顶。其他如游泳、跑步等都是比较合适的运动。缺钙明显的以及长得特别快的孩子应及时补充钙剂。女性由于其生理特点,尤其是骨酪系统在全身各系统中发育成熟最慢,约24岁才能完成,因此对钙的需求时间比男性更高更多更长些。

2.孕期:

孕期,女性要负担母胎两个方面钙的需要量,一颗受精卵仅针尖大小,但280天后却变成5—8斤重的孩子,其身上的血、肉、骨骼都来源于母亲,足月出生儿体内总钙量为35—38克。如果不能满足需求的话孕妇会发生缺钙(表现为脚抽筋),孩子更容易发生先天性佝偻病。对于孕妇来说,每日需要钙为1500毫克,但她们的实际平均摄入量仅为600毫克。所以给准妈妈们补钙事关母儿两代,除了食物中补钙外,必要时补充些钙剂是有益的。

3.哺乳期:

很多人以为孕妇需要补钙容易理解,但不知产后给孩子喂奶的妈妈更需要补钙。母乳喂养的好处人所共知,每毫升乳汁中含钙1—1.2毫克,我们以平均每天哺乳750~800毫升来计算,一天就要付出给孩子900毫克的钙,加上母亲自身的需要,那一天至少要补充1300-1500毫克的钙,但很少有人补充这么多的,所以哺乳的妇女特别要多补钙。乳汁质量不好又会直接影响哺乳的效果。即使是不哺乳的产妇,多补充一些钙也有利于身体的及早恢复。

4.更年期:

目前对更年期年龄阶段的认识是指40—60岁。妇女在这个阶段里雌激素水平开始明显降低,绝经后更迅速下降。由于雌激素是女性吸收钙的最重要因素之一,因此她们发生缺钙是特别严重和明显的。对她们来说每日需要补充钙的量为1000—1200毫克,但事实上她们的平均日摄入量仅501.5毫克。所以许多生产钙剂的公司把宣传补钙的重点放在她们身上是有道理的,但遗憾的是这些妇女对自身的自我保健意识往往比较淡漠。

5老年期:

进入老年期后,尤其是到了70岁后,许多妇女的活动量减少了,阳光照得少了,维生素D的自身合成更少了,雌激素的水平更低了,随着摄入食物量的减少,钙的摄入量是一生中最低的,因此骨质疏松在她们身上尤为突出,骨折容易在她们身上发生就容易理解了。对她们而言,每日需要量应在1200毫克,但她们的平均摄入量往往不到430毫克。可以说,她们是需要补钙和宣传补钙的重中之重。

Tips补钙误区

中国人是以素食为主的民族,比起以肉类、奶类为主食的民族相对容易发生钙的缺乏和骨质疏松症,多喝奶的习惯应该养成。补钙的办法也很多,但是不能走入误区。

(1)多喝骨头汤可以补钙。其实一碗熬了几个小时的骨头汤中仅有钙7.9毫克,按每天我们缺钙500—600毫克来计算,那至少要喝300多碗骨头汤了。

(2)补钙可以长高。补钙可使孩子的骨骼长结实,但不会因此长高。

(3)有的钙的吸收率特别高,甚至达100%。其实各种钙的吸收率都差不多,都在30%-40%左右。

(4)有了骨质增生症就不会有骨质疏松症了。其实这两种症状在人体中常同时存在,骨质增生的部位仅在骨骼受到磨损后修复的表面,而疏松的却是骨骼的内部。

(5)补钙会长结石。此话不妥,结石主要有肾结石和胆结石两种,胆结石主要是胆固醇结石,与钙的关系不大,补钙不会增加胆结石。而肾结石也不是所有的钙剂都有影响的,有肾结石的人补牛奶钙(如高钙奶粉)和补柠檬酸钙就不但不会增加肾结石,还会有利于减少肾结石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