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们平时的教学中,经常遇到这样的情况:一篇感情色彩很浓的课文,初读时令人十分感动,可是在教学环节中,虽然教师引导学生朗读课文并希望能透彻地体会关键词句,但是学生始终不能进入情境,教学效果也远远达不到触动学生心灵、令人感动的程度。究其原因就是细节处理和整体把握的关系没有很好的统一,教学过程缺乏整合,前后内容缺乏联系,破坏了文本情感表现力。

如何把文本处理得细腻、深刻,同时又避免肢解教材、破坏情场,让学生潜移默化地受到熏陶感染,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呢?下面以人教版课标实验教科书五年级下册《桥》这篇课文为例,谈一谈教学中可以采取的一些有效策略。

策略一:前后联系,感情朗读,不断丰满人物形象

《桥》一文深入品读时,可以抓住第8自然段中“他像一座山”这句话前后联系,步步深入,不断丰满老汉形象。

第一步:山给人怎样的感觉?(踏实、厚重……)让学生把自己对山的感受通过第8自然段的朗读表达出来。

第二步:出示第7、8自然段,想一想这两段话之间有没有联系?

木桥前,没腿深的水里,站着他们的党支部书记,那个全村人都拥戴的老汉。

老汉清瘦的脸上淌着雨水。他不说话,盯着乱哄哄的人们。他像一座山。

通过品读感悟,学生明白正是因为老汉是全村人都拥戴的党支部书记,在村民的心中有着很高的威信,所以此时人们见到老汉,才会有山一样的感觉。有了这样的感受后再让学生读这两段话,学生对“他像一座山”的理解便更深了一层。

第三步:同学们再联系前文想一想,老汉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站在木桥前,他像一座山。

学生读第1~7自然段,读出洪水的凶猛和人们已经疯了一样的表现。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老汉站在洪水里,他像一座山。从中你又可以感受到老汉怎样的品质,通过环境描写的烘托,学生会进一步感受到老汉在灾难面前沉着、冷静,有了这样的感受再去读,学生就会有更深的心灵触动。

下一页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