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时期的小儿有了一定分析事物的能力。家长们要同宝宝们一起玩接球、攀登、玩沙等各项运动,提高动作协调能力,教会宝宝串珠子、剪纸,来发展手的精细动作;看图找错、配对、找对应关系,发展观察力和想象力,家长们要培养孩子们懂得规矩,理解时间概念,让他们参加家务小劳动,学习购物。

怎样培养小儿的行为规范

指示要简单明确

父母给幼儿提出的要求,应该简单明确,使幼儿清楚地知道父母希望他做什么、怎么做。

2~3岁多的幼儿对语言的理解能力是有限的,如果父母表达的句子较长,或同时交代好几件事情,幼儿会感到迷惑,因为他分析不出复杂句子的主次和因果关系。而一旦出现幼儿没有照着要求去做的情况,父母往往意识不到是自己表达方面的问题,反而去责怪幼儿不听话。

所以,父母的指示要简明易懂。如父母要求幼儿不摘公园里的花,对他摆摆手说:“不能摘花。”然后牵着他离开就可以了,如果说:“公园里的花是给大家看的,不能随便摘,摘了就不是好孩子,还要罚款。”幼儿会因解释过多和不明白其中一些词的含义,而不得要领。

所订行为规范要切实可行

父母在向幼儿提出行为要求以前,要考虑这个要求是否符合孩子的年龄特点,孩子是否经过努力就能达到,父母是否能够经常督促执行。如果要求过高(如不抢小伙伴的玩具或吃饭不掉饭粒),对2~3岁的幼儿来说,怎么努力也达不到,经常挨批评,会影响幼儿心理健康成长。而父母再想改变、放弃这个要求,又会给幼儿造成“不照着做没关系”的印象,对父母的话不当回事,使以后的要求难以执行,所以,过高的要求宁可不提。另外,有些行为要求虽好,但受到家庭环境的限制不容易做到,父母宜谨慎提出。如要求幼儿吃饭专心、不看电视,但父母自己却经常边吃边看,不能作榜样,也会使所订立的行为规范难以执行。因此,父母在明确向幼儿提出要求之前,要考虑清楚。

执行标准要统一

执行行为标准时,不能因人因地的变化而变化。有时母亲(或父亲)提出要求后,家中其他成员没有统一认识。如母亲要求幼儿不能动剪刀,而父亲认为可以使用,会造成执行标准不统一,使幼儿无所适从。又如父母高兴时,对幼儿挑食持无所谓的态度,而心情不好时,就严厉禁止,在父母这里,每天按时睡午觉,到爷爷奶奶家就放松要求,可以什么时间玩累了就什么时候睡。大人的要求在执行时若有较大的弹性,则不利于幼儿行为规范的培养。

允许幼儿园表达消极情绪

父母要求幼儿执行行为规范,会常常违反他的个人意愿,这是对幼儿行为独立性的挑战,因此,幼儿感到不快、生气,出现敌对情绪是难免的。

行为规范是对幼儿行为的约束,情绪是幼儿内心的体验。父母不要把两者同样对待,要他勉强做到心服口服,应允许幼儿表达他的不快情绪,只要他在行动上符合要求就可以了。如客人送来一大盒糖果,幼儿正准备大吃的时候,父母只允许他吃一两块,幼儿当然会不高兴,只要他不再向父母提出多吃的要求,表示一下不满是完全可以理解的,父母不应对此再大做文章。

使幼儿“吃一堑、长一智”

如果幼儿在实际生活中碰了钉子,可能比父母说一百遍要求还管用。如父母不让幼儿碰尚在冒着热气的杯子,幼儿当时听话了,但总是难以抑制住好奇心,父母不防让他“探索”一下,一旦尝过挨烫的滋味,幼儿会牢牢记住这个教训的。因此,父母可以在适当的情况下,让幼儿来点自我教育,自己体验不执行行为规范的后果。

(萱萱上回喝粥,就不听话,自己喝~~~~然后烫到了,我还被萱萱爷爷批评了,看~~~~~这里也说应该要让幼儿吃一堑长一智了吧~~~~~ )

不要对幼儿采用威胁或“贿赂”的方法

有的父母为了让幼儿尽快服从自己的要求,会采取威胁或“贿赂”的方法。如到睡觉时间了,幼儿迟迟不肯上床,父母就威胁说:“你再不睡觉,大灰狼就会来吃掉你!”或“你这么不听话,爸爸妈妈不要你啦!”再不就是:“睡得快,明天给你买爱吃的奶油蛋糕。”这些做法都是不合适的。经常威胁孩子,幼儿会时常处在恐惧之中,变得胆小怕事;“贿赂”孩子,会使幼儿做事的目的发生扭曲,喜欢讲条件和要物质报酬,两者都不利于幼儿的健康成长。

生活自理能力培养方法

给幼儿做事的机会

一个非常舒适、要什么有什么的家庭环境,是培养不出有能力的孩子的。父母要从溺爱的误区中走出来,让幼儿有机会自己动手做事。

幼儿学习生活中培养自理能力的机会很多,日常生活饮食起居几乎处处都有可以让幼儿做的事。如在饮食方面,幼儿可以学习自己用勺子吃饭,饭后擦嘴,拿杯子喝水,准备及收拾吃饭时坐的小椅子和其他用品;在卫生方面,早晚洗手、洗脸、洗脚,平时手弄脏了主动要求洗干净;穿衣方面,先学习脱衣裤鞋袜,再学习穿,还有解纽扣、扣纽扣;游戏时,自己拿取玩具、收拾玩具等。

遇到困难时,父母要给幼儿自己处理的时间,允许他摸索,允许他失败。如果幼儿想做事,而父母总是以各种理由拒绝,幼儿会觉得很扫兴。父母应该珍惜幼儿想做事的积极性,在他对做事感兴趣的时候,充分提供机会,否则这个年龄一过,想要他做,他也没兴趣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