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时期的小儿有了一定分析事物的能力。家长们要同宝宝们一起玩接球、攀登、玩沙等各项运动,提高动作协调能力,教会宝宝串珠子、剪纸,来发展手的精细动作;看图找错、配对、找对应关系,发展观察力和想象力,家长们要培养孩子们懂得规矩,理解时间概念,让他们参加家务小劳动,学习购物。

怎样培养小儿的行为规范

指示要简单明确

父母给幼儿提出的要求,应该简单明确,使幼儿清楚地知道父母希望他做什么、怎么做。

2~3岁多的幼儿对语言的理解能力是有限的,如果父母表达的句子较长,或同时交代好几件事情,幼儿会感到迷惑,因为他分析不出复杂句子的主次和因果关系。而一旦出现幼儿没有照着要求去做的情况,父母往往意识不到是自己表达方面的问题,反而去责怪幼儿不听话。

所以,父母的指示要简明易懂。如父母要求幼儿不摘公园里的花,对他摆摆手说:“不能摘花。”然后牵着他离开就可以了,如果说:“公园里的花是给大家看的,不能随便摘,摘了就不是好孩子,还要罚款。”幼儿会因解释过多和不明白其中一些词的含义,而不得要领。

所订行为规范要切实可行

父母在向幼儿提出行为要求以前,要考虑这个要求是否符合孩子的年龄特点,孩子是否经过努力就能达到,父母是否能够经常督促执行。如果要求过高(如不抢小伙伴的玩具或吃饭不掉饭粒),对2~3岁的幼儿来说,怎么努力也达不到,经常挨批评,会影响幼儿心理健康成长。而父母再想改变、放弃这个要求,又会给幼儿造成“不照着做没关系”的印象,对父母的话不当回事,使以后的要求难以执行,所以,过高的要求宁可不提。另外,有些行为要求虽好,但受到家庭环境的限制不容易做到,父母宜谨慎提出。如要求幼儿吃饭专心、不看电视,但父母自己却经常边吃边看,不能作榜样,也会使所订立的行为规范难以执行。因此,父母在明确向幼儿提出要求之前,要考虑清楚。

执行标准要统一

执行行为标准时,不能因人因地的变化而变化。有时母亲(或父亲)提出要求后,家中其他成员没有统一认识。如母亲要求幼儿不能动剪刀,而父亲认为可以使用,会造成执行标准不统一,使幼儿无所适从。又如父母高兴时,对幼儿挑食持无所谓的态度,而心情不好时,就严厉禁止,在父母这里,每天按时睡午觉,到爷爷奶奶家就放松要求,可以什么时间玩累了就什么时候睡。大人的要求在执行时若有较大的弹性,则不利于幼儿行为规范的培养。

允许幼儿园表达消极情绪

父母要求幼儿执行行为规范,会常常违反他的个人意愿,这是对幼儿行为独立性的挑战,因此,幼儿感到不快、生气,出现敌对情绪是难免的。

下一页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