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经常还看到这样的一些报道:为了让孩子上某幼儿园或小学,家长们彻夜排队;为了让孩子上一所名校,父母找关系、花重金等等。当然,这里面存在教育资源分配不均衡、教育的利益化功利化等深层的因素。也不乏家长的盲目跟风。

但是,孩子的成长告诉我们:与其费心地为孩子找所好学校,不如用心地学习做个好家长。

教育发展到今天,儿童的成长差异,除了学校和社会的影响,更多地取决于家庭。好家长胜过好学校。

我最早意识到这一点是在书豪四岁时,有次他发高烧,带他到武汉儿童医院看专家。连续输了两天液后,第三天专家又让他验手指血,结果白细胞特别低。专家怀疑白血病,不仅又开了输液单,还开了住院单。我虽然看不懂检查结果,还是开动脑筋问了专家:孩子的白细胞减少,会不会跟前两天输液用了大剂量的抗生素有关?但专家马上否认了我的无知。

因为上中学时,我在老师的打击下不再循规蹈矩,慢慢有了一个好的品质就是:质疑权威。所以,那天我虽然万分心痛,但还是忍住没有给书豪输液,没有办理入院。而是在下午找了一家有熟人的医院,给他又查了一次手指血,并且拿出前后三张验血单对照。因为上午没有输液,特别低的白细胞竟然增加了。我确信孩子没有白血病。

看来专家也难免有庸医,至少也存在只看数据不动脑子的砖家。那天出了医院,我直奔医院旁的一家书店,买了《现代儿童诊疗手册》《儿童护理》《内科学》《外科学》。我没有弄明白那些复杂的医学用语,只是知晓了一些症状的表现,预防、治疗、护理的一点基本常识。

就像上商店,我们需要做个明白的消费者一样。同样的,我们也需要尽可能地成为一个明白的患儿家属、一个明白的学生家长。

相信我,为孩子花费金钱和精力找学校,还不如花点时间和心血读点儿童心理。不是拿来研究,只需要了解一些常识,至少让自己具备一点分辨和判断学校和教育的能力。我们必须认识到,无论从法律还是到生活的方方面面,我们都是一群缺乏常识的民众。因为我们的教育从来就不支持这些,我们的教育目标从来都不是培养具备一定常识和素质的公民。

良好的亲子关系是一个家庭最大的财富。这是我从事青少年教育和心理咨询以来最深切的一点体会。记得有位妈妈跟我说:“陈老师,不是每一个老师都能是您这样的。”我说:“那你就要给孩子一个最宽大的怀抱。当他遇到问题时,你是他最温暖最坚实的依靠。”我们左右不了社会和学校,但我们却可以好好地把握自己。

良好的家庭教育不应该是学校教育的延续,而应该是学校教育的一种互补。当学校教育更多的强调是义务时,做父母的需要教给孩子的是权利;当学校教育更多的要求是纪律和服从时,我们需要给孩子的是更多的尊重和自由;当学校按照某个统一的标准来评定孩子时,我们更需要从小培养孩子良好的自我意识;当应试教育加倍强化了学校传授的知识和思想时,我们尤其需要培养孩子的独立思考的能力和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