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疹在人类中流行的记载已超过1800年

早在公元196-220年,在我国医圣张仲景的《金匮要略》中就有关于麻疹特点的描述,认为麻疹是一种传染性很强的疫病。国外对该病的认识较我国晚。1864年贝纳肯定了麻疹是通过呼吸道传播,并可在人间传播的疾病,潜伏期约为14天,患病后可获得终生免疫。

1963年美国研究者成功应用经鸡胚羊膜腔适应和鸡胚单层细胞传代的减毒株制备了麻疹疫苗,并用于预防。我国也于1965年自行研制出麻疹减毒活疫苗并在全国普遍接种。

疫苗接种覆盖率直接影响麻疹发病率和死亡率

在20世纪60年代初以前,世界范围内每隔2~3年就会出现一次麻疹大流行,年发病人数过亿,死亡人数均在百万以上,其中主要是婴幼儿。

自1963年麻疹疫苗在全世界推广应用以来,其流行情况得到了很好控制。例如,1964年解放军第302医院的麻疹住院患者为3256例,1965年北京市全面普种麻疹疫苗后, 1966年全年仅收入麻疹患者36例。随着麻疹疫苗接种在各国的普及,当前欧洲、美洲、澳洲、中亚、拉美、加勒比地区的高收入国家中,麻疹年发病人数均在千例或百例以下,其中多数患者还来自其他国家。

与1999年相比,2004年全球麻疹死亡率已下降了48%,然而全世界麻疹疫苗的免疫接种覆盖率还存在明显差异。2006年WHO和联合国儿童基金会的资料显示,非洲、东南亚和东地中海地区麻疹免疫接种率仍较低,特别是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和南亚地区,麻疹年发病人数仍在1000万以上,后两个地区麻疹的年平均死亡人数仍多于20万。

麻疹成人病例倍增,临床征象呈不典型性

麻疹发病成人化及未满周岁婴儿出疹比例增高是现代麻疹的重要特征。以往麻疹3天前驱期、3天出疹期和3天退疹期的“3、3、3”典型病期和疹形变化现在略显不典型性。

目前认为,感染麻疹病毒后平均第14天出现斑丘疹,约10~12天出现高热,可持续1~7天。前驱期仍以流涕、喷嚏、眼结膜充血、流泪和畏光等症状和双颊内口腔黏膜出现小白斑为主要特征(个别患者小白斑呈一过性,常常还未发现就被高度充血的黏膜炎症掩盖)。几天后,首先在额头、颜面、颈上部出现斑丘疹,有些稀疏,有些融合。大约3天后,斑丘疹经胸、背、腹、臀向下、向四肢发展,最后达手掌和足底。斑丘疹常常持续5~6天后消退,从出疹到消退可持续7~18天。

当成人和婴幼儿出现双峰型发热,逆疹顺序者要关注并发症, 5岁以下儿童和20岁以上成人更易出现并发症。营养不良和摄入维生素A不足的儿童易发生重型麻疹。患艾滋病和其他疾病导致免疫功能低下的儿童和成人可出现严重并发症,如失明、脑炎、严重腹泻、脱水,甚至休克。肺炎是麻疹相关并发症中最常见的死亡原因。中耳炎发病率约为5%~15%,儿童和成人均可发生。严重喉炎主要见于儿童。脑炎发病率约为1‰。重度营养不良和艾滋病患者严重并发症的发生率可达25%。

麻疹病原体实验室诊断有新特点

WHO全球麻疹实验室监控网络推荐用特异性IgM辅以PCR扩增和病毒分离培养作为实验室诊断麻疹的依据。目前检测唾液中特异性麻疹IgG抗体已成为最新的快速诊断方法。PCR方法非常敏感,可检测到微量病毒,RT-PCR对麻疹病毒N蛋白(核衣壳蛋白之一)的检出率为100%,对麻疹病毒外膜中的H蛋白(血凝素)和F蛋白(融合蛋白)检出率分别为93%和82%。病毒分离培养对研究麻疹病毒的基因变异、新疫苗的研制具有重要价值。

分析麻疹持续流行的原因以加强监测和预防

麻疹能够持续流行无疑与疫苗免疫接种覆盖率低有关,应该特别关注麻疹病毒基因型已发生了较大变异,人群抗体水平不足,以及老的麻疹疫苗保护力需改进和提高等问题。

研究显示,受人类HLA等位基因纯合子的影响,仍有20%~30%的人群对麻疹疫苗应答能力低,需要2次接种才能提高免疫力,否则仍为易感者。目前广泛使用的麻疹疫苗由于破坏了病毒F蛋白抗原的毒力,产生抗体的能力明显弱于野生株。人体中和抗体水平在随后十几年中逐渐下降,部分会转阴,接触野生株后可能再次感染麻疹,提示抗体水平不足是成人麻疹多发的重要原因。母体的麻疹抗体不足则是1岁以内婴幼儿易患麻疹的潜在原因。

20世纪80年代初已发现麻疹野生株在H蛋白和N蛋白上出现基因漂移,1989年分离的野生株中H蛋白基因有56个核苷酸变异,N蛋白分别有9个和76个核苷酸变异。基因型的改变使各国分离出的病毒野生株在抗原性、细胞培养敏感性和血凝性等生物学特性上存在较大差异。在一些国家和地区,新的基因型取代传统基因型成为了优势流行株。因此,今后一定要做好麻疹病毒的监测和测序工作,严防外来性病毒成为新的传染源,例如,1例巴西成人麻疹患者经RT-PCR鉴定为麻疹病毒D5基因型(当今日本的优势变异株),经调查,该患者是在日本旅游时被感染的,潜伏期内带回巴西后发病。

为早日实现2010年将全球麻疹死亡率再降低90%,2015年使5岁以下儿童麻疹死亡率比1990年降低2/3的战略目标,我国应进一步密切监测人群麻疹病毒抗体水平,大力研发有效的新型麻疹疫苗,进一步制定出高效的免疫接种计划,同时还要警惕新型麻疹变异株输入我国并预防其可能造成的危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