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是一篇通讯,记叙了历史伟人邓小平同志的骨灰撒放大海的动人情景。讴歌了伟人的不朽功绩和高尚情怀,表达了人民对伟人的敬仰与深深思念之情。作为一篇事件通讯,本文按照“飞向大海——撒向大海——告别大海”的线索组织材料。为了充分表达人民对伟人深深的思念之情,作者展开联想的翅膀,运用拟人、排比、对偶等手法,以生动的语言,充沛的激情,使读者深受感染。

由于邓小平逝世时,学生都还小,对当时情景知之甚少,对邓小平生平了解也很肤浅。如何让学生透过文本语言,感悟其崇高与伟大,让学生情感与文章意境相融合,达到“人”与“文”的情感相通呢?

首先,播放歌颂伟人邓小平同志的歌曲《春天的故事》,让学生在歌曲中对小平同志有模糊的感触,激发其了解欲望。然后教师再适时引进补充资料,让学生说说自己所知道的邓小平爷爷,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感知了邓小平。邓小平爷爷的形象就丰满、鲜活、形象了,他的崇高风范也就显露出来了,如平易近人、慈祥和蔼、与人民同甘共苦,无私奉献……在此基础上,再精读细味。每个环节都抓住重点词句进行理解朗读。第三自然段是课文的重点,情感凝重,思绪奔放,气势恢弘,几句感染力。教学中,我充分利用四个“也许”这一句式的表达优势启发学生读悟,引导探究,有效地提高教学效果。最后紧扣小平爷爷那深情的话语——“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我深情的爱着我的祖国和人民”及最后一自然段,引导学生理解、体会,揭示主题、挖掘内涵,并入情入境地读,读出小平爷爷的博大胸襟和高尚情怀,读出人们的无限怀念与美好祝愿!让整个教学真正成为学生、老师、文本、作者之间心灵深处的对话过程。

《在大海中永生》教后记:

今天和孩子们一起学习了《在大海中永生》这篇课文。本文摘自新华社通讯《在大海中永生》,记叙了伟人邓小平的不朽功绩,表达了人民对伟人深深的怀念和悲痛之情。文章运用拟人、排比、对偶等手法,以生动的语言、充沛的激情使读者深受感染。然而邓小平同志逝世时,现在这批小学生年龄都还很小,对当时的情景知之甚少,学生对于课文中人们的怀念和悲痛之情还难以理解。因此我课前找了一些邓小平爷爷的资料,让学生了解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祖国各地翻天覆地的变化。

基于学生预习过课文,他们已能正确、流利朗读这篇课文,因此,在教学第一自然段时,我指导学生抓住一些重点词句进行朗读,如第一自然段中的“低低地、缓缓地、伟人、最后一个篇章”等词语,把伟人离去时人们悲痛不舍的心情突出地展现出来让学生领悟。

课文记叙了伟人邓小平的不朽功绩,表达了人民对伟人深深的怀念和悲痛之情。文章以生动的语言、充沛的激情使读者深受感染。正因为文章语言厚实,极具震憾力。我在教学时十分重视朗读指导。在学生读流利的基础上,让学生抓住一些重点词句进行朗读,把伟人离去时人们悲痛不舍的心情突出地展现出来。如第一自然段的低低地、缓缓地、最后一个篇章”;第二自然段的“呜咽、痛悼”以及后面的“超越时代、超越国界”等。只有通过满腔深情的朗读方能展示文章的气势和抒发人们的深情,才能充分表达对伟人邓小平的永远怀念之情。

在教学中,我通过充满深情的语言和一些特定的句式引导学生想象:如填空——大海在呜咽,仿佛在说: 。寒风在痛悼,仿佛在说: 。想象奔腾不息的浪花把邓小平爷爷送往世界的每一个角落,想象“鲜花送伟人”的悲壮,想象邓小平爷爷在大海中得到了“永生”……通过一连串的想象使学生进一步感受语言、感受深情。

《在大海中永生》教学反思:

本文情感真挚,字里行间无不透着对邓小平爷爷离去的悲痛、不舍与怀念。由于年龄和认识的关系,学生对邓小平爷爷不熟悉,是只知其名,不见其人。所以直接入题的话,难以形成情感上的共鸣。教学中,首先,课前让学生通过各种途径了解邓小平的主要事迹,特别提醒学生问问爷爷奶奶辈的,因为他们对邓小平还是有许多话说的。课堂上,让学生听歌颂伟人的歌曲《春天的故事》。这样,激起了学生强烈的了解和探究伟人一生的欲望,然后交流他们课前搜集的资料,初步感知邓小平爷爷的伟大之处,为课堂教学时的表达打下厚实的基础,

教学中,扣住一个“情”字层层铺开,步步深入。在学生读流利的基础上,再通过指导学生抓住一些重点词句进行朗读,把伟人离去时人们悲痛、不舍的心情突出地展现出来让学生领悟。如第一自然段的“低低地、缓缓地”,第二自然段的“呜咽、痛悼”等,字字情真,感人肺腑。只有通过满腔深情的朗读方能展示文章的气势和抒发人们的深情,才能充分表达对伟人邓小平的不舍、怀念之情。为进一步体会文章情感,适当的语言训练也是很有必要的。“大海呜咽”“寒风痛悼”,文章赋予它们人的情感,增加了文章的感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