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动背景:

一岁前的小朋友对撕纸爱不释手,只要是胖胖的小手能抓住的东西,都一定逃不出被撕扯毁灭的“厄运”。“撕”对于那个年龄段的幼儿,是他们通过小手探寻世界活动的最佳方法即手段。而三到六岁的小朋友,则有更多的途径去探寻感受未知的世界。所以,“撕”是幼儿天性所在,是小朋友主要的游戏方法。

然而撕纸活动经常会被我们忽视,认为是在瞎玩。其实不然,通过撕纸活动我们可以让幼儿学会各种撕纸技能技巧,可以训练幼儿手、眼、脑协调并用的能力。下面,我就从幼儿的作品中看看幼儿的撕纸方法。

作品展示:

第一组:撕长条

 作品一:树枝羽毛以细长条呈现,比较精细。

 作品二: 树枝羽毛以块状呈现

分析:

从幼儿的作品中我们能看到作品一中树枝和羽毛粗细均匀,以细细长长的方式呈现,比较精细。作品二中树枝羽毛粗细不等,甚至以块状的形式呈现。同样是撕长条却出现了两种结果,那么必然是两者间撕纸方法有差异。而在幼儿撕纸过程中教师也进行了有意识地关注,发现了两种不同的撕纸方法。

作品一的幼儿撕纸时左右手的食指拇指紧靠在一起,撕一点,位置下移一点,整个过程中都用了正确的撕纸方法。

作品二的幼儿在撕长条时用左手按住纸张,右手拇指食指捏住纸张的一头,向上拉扯,这样撕出的长条一头粗一头细,有的干脆是一块一块的。如图:

措施:

1、对于未能掌握正确撕纸方法的幼儿

需要老师个别手把手地演示撕纸方法,让幼儿对撕纸方法有直观的体验。

在指导时教师可运用儿歌的指导语,更有利于幼儿掌握理解撕纸的正确方法:“拇指食指靠得紧,学学蚂蚁来走路,你一步,我一步,慢慢走,一步一步走完了”。

2、对于已经掌握正确撕纸方法的幼儿

首先对于这些幼儿教师首先是肯定他们,并在交流分享时请他们在幼儿面前说说自己正确撕纸的方法。

另外,为了培养幼儿细致地观察能力,让作品更加生动,教师应对这些幼儿提更高的要求。引导幼儿观察幼儿园中的大树,鼓励幼儿表现主要枝干和小树杈之间的粗细关系,以免每一根枝干和小树叉粗细相同,造成了作品的呆板现象。

第二组作品:撕圆形

 作品一:圆角弧度向外弯曲。

 作品二: 圆角弧线向内弯曲

 作品三:圆角以直线呈现

分析:

撕圆形在撕长条的基础上又提高了一个要求,对于幼儿来说有一定的难度。从作品结果来看,作品一中鸵鸟的身体和头部表现较完美,圆角弧度向外弯曲,是一个完整较规则的圆形。作品二中表现的鸵鸟身体则不尽如人意,四个角的弧度方向向内弯曲,作品三中圆角的线条并没有弯曲,直接撕去了一个三角形,以直线的方式呈现,因此鸵鸟的身体还是方形。

同样关注这两组作品的撕纸方法发现,这两组作品的幼儿都能用正确的方法进行撕纸:左右手的食指拇指紧靠在一起,撕一点,位置下移一点。

但作品一中的幼儿在撕圆角的过程中会一边撕一边变化手指行进的路线,转动纸张,使拇指食指走过的路呈现了光滑向外弯曲的圆弧。

作品二中的幼儿在过程中已经知道了要按照弧线变化行进路线,并且也转动了纸张,但移动的路线方向相反,所以呈现了向内弯曲的圆弧。

作品三中幼儿在撕纸过程中没有进行弯曲线路的移动,还是一个撕直线的过程,呈现的作品结果便是四个圆角变成了四个三角形。

措施:

请成功撕出圆形的幼儿介绍自己撕圆角的过程和方法,老师总结他们的过程:手指像一支笔,一边撕一边画弯弯线。

根据幼儿的能力差异,教师对个别幼儿进行指导,让幼儿留意老师撕圆形时的手,两只手的大拇指和食指捏住纸张,另一只手的大拇指和食指沿着弧线撕,慢慢的移动按住纸张的大拇指和食指,让幼儿对撕纸的方法过程更直观。

以儿歌形式指导幼儿练习目测撕圆形:拇指食指靠得紧,学学蚂蚁来走路,你一步我一步,走一步转一下,走一步转一下。

思考:

1、观察幼儿撕纸过程

撕纸画是我国的一门传统艺术。它用各类色纸,废旧纸张材料,以撕代笔,撕出各种不规则具有毛边的纸形体。撕纸活动又是以技能学习为主的活动,每一种不同的形体在撕的过程中都会有不同的撕纸方法,如何让幼儿掌握运用不同的撕纸方法和技能来表现物体的主要特征,需要老师在每次的具体操作过程中多用一点心,多思考,多观察,发现幼儿撕纸方法的经验或欠缺,更有效地启发、引导,并很好地从作品中加以体现。

2、观察能力是撕纸的基础

另外,撕纸是通过物体外形轮廓来表现的。因此, 它要求幼儿必须掌握物体的主要特征,特别是区别于其他物体特有的外形特征,这样,才能使人对他所要表现的物体一目了然。因此丰富幼儿有关各种动物,植物, 人物方面的知识,了解它们的主要特点,外形特征,是为幼儿撕纸提供知识基础。因此,在日常生活中教师要注意引导幼儿观察身边的事物。让孩子在看看、说说的过程中对事物外形特征有大概的了解,为以后的撕贴作好了基础。

3、重视每一幅作品

对于幼儿来说,自己的每一幅作品都是最漂亮的、最成功的,老师掌握了这一心理特点后,把每一次的作品展示出来,让大家一起来欣赏,并把幼儿的作品进行积累,可以从中了解幼儿每一次的进步和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