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斗橱的镜子是方形的,那也不是了。”东子的思路是有道理的,他注意到室内,除小方桌外,只有五斗橱上有太阳光。

“圆的,圆的。”妹妹一边嘀咕着,一边满屋到处找圆的东西——这种思路也是不错的。她发现只有妈妈梳头用的镜子是圆的,可是它又不在阳光里。所以,她犹豫地问:“是这个镜子吗?”

东子一听,立即伸手碰了碰镜子,墙上的光斑动了起来,我们三人都笑了。

答案是找到了,但是我没有就此结束,而是再问一句:“可圆镜子不在阳光里,那镜子的阳光是从哪里来的呢?”

我这么一问,两个小家伙无语了,都好奇地看着我。我就一边解释:阳光照到五斗橱的镜子上,五斗橱的镜子将阳光反射到圆镜子上,圆镜子再将阳光反射到墙上,就成了这光斑,一边用两块镜子做了几下多次反射的试验。

本来,这件事到此可以结束了,我却“穷追不舍”,紧紧抓住这次机会,立即拿来一个脸盆,往盆里放了一枚5分硬币。然后让孩子向后退,一直退到刚刚看不见硬币的地方站定。这时,我按住硬币向脸盆里倒水,倒着倒着,兄妹俩喊起来:“看见了,又看见硬币了。”

我告诉他俩,这是光线从空气中进入水中发生折射的结果,并趁机介绍了一些光学知识。兄妹俩顿时对光学产生了兴趣,我说:“你们好好学习,将来进了中学,在物理课的光学中就可以学到这些内容了。”

这个例子还说明一个道理:家庭教育中,时时注意引导孩子动脑筋,学会思索。如果只满足于“那是圆镜子反射的”,就不知道多次反射的道理;如果满足解释反射现象,不做硬币试验,就不会知道折射,思考的层次也就简单浅薄得多。现在这样做,逐层深入,在不知不觉中孩子动了脑筋,而且轻松愉快。

少年大学生管俊林、陈师众、李平,都是中国科技大学第一期少年班的学生。《生物学的现状和前景》的学科讲座给他们展示了21世纪生物学的宏伟远景,大大激发了他们学习生物学的兴趣,三人一齐从少年班转入生物系,又一起考取了中、美联合招收赴美生物化学研究生。

印度诗人泰戈尔说过:“爱是理解的别名。”

的确如此,许多孩子对某一课程的学习不热爱、没兴趣,常常是因为不理解这一课程。相反,理解了的东西,往往容易为人的情感所接受。

北京医学院口腔系有一个新生曾问老师:“这32颗牙齿要学6年吗?”表示对专业不感兴趣。过了一学期后,这个学生发现此中大有学问。他说:“一个牙齿的生理名词好几十个,病理名词好多种,完全不是我想的那么简单。”所以,用渊博的知识武装学生,使其深入其中,学有所得,就能激发并强化他们的兴趣。

下一页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