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教育作为对儿童实施素质培养的一种手段,已经得到人们的共识。尤其在儿童美术教学中适当地安排版画课程,不仅可以丰富教学内容,增加趣味性,而且有助于儿童创造性与设计意识的培养,从而提高他们动手动脑的能力,促进身心的全面发展。

设计性是版画的重要特征之一。因为版画作品的最终效果并非由作者直接绘制完成,从“版”到“画”之间要有一道“印”的工序作为中介。作者的构思,工具与技法的韵味,以及不同版种的材质感都要通过印制才能在画面上得以实现。这就要求画家在制版时对作品的完成效果有预见性的把握,也就是要有设计意识。或许有人会说,设计意识作为构思阶段对未来作品的把握和所需手段的设想,对于任何艺术创作都是必不可少的,何以在这里要特别强调呢?这是由版画艺术所具有的间接完成的特性决定的,它使得设计意识的重要性变得尤为突出和重要。

众所周知,儿童绘画的魅力在于它是儿童纯真心灵的自然流露,是不受既往经验和法则束缚的自由表达。而设计性是对材料的选择、使用和想象,属技法范畴的东西。那么,在版画的教育教学活动中强调这种设计性,会不会违背儿童的自然天性呢?也就是说,在儿童版画的教育教学活动中要不要强调这种设计意识?笔者以为答案是肯定的。因为在儿童版画的教育教学活动中,完全依赖儿童的天性,一切顺其自然是不可取的,对于儿童来说那仅仅是一种无思想的涂抹,而艺术教育追求的是一种秩序的完美,她教会儿童如何“将混乱的生活服从于一种秩序的安排,以满足人类基本需要。”

面对儿童所表现的情感世界,一方面,作为成年人的我们会在孩子的作品面前流连忘返,感到极大的审美满足,甚至会痛感自己在成熟的同时失去了太多值得珍贵的东西。但是,另一方面我们不应忘记,这种天真的童趣只属于孩子。如果没有他们纯真的笑容,生活将会变得不堪忍受。但这是就社会整体而言。对于每一个生命个体,成熟却都是一个不可避免的,或许也是无奈的过程。儿童美术教育应当在孩子们从幼稚走向成熟的过程中,起到正确的引导和促进作用;不仅发现和保护孩子的直觉与灵性,使他们能够顺畅地用绘画面对世界,说出自己内心虽然幼稚、但却真诚无邪的想法,同时使儿童直觉的敏感和本能的创造,随着心智的成熟不是自生自灭,而是得到升华,成为伴随他们一生,且将受益无穷的能力与素质。实践证明,版画的教育教学活动在这方面应该而且是可以有所作为的。

那么,怎样在版画的教育教学活动中培养儿童的设计意识呢?在谈这个问题之前,让我们先来看看版画中的设计意识包括哪些方面。

从总体上来说,设计意识其实是一种带有选择性的创造意识。首先,它包括作品的目的性;选择主要是指作品的构思、创作意图、主题表现;其次,它还包括对作品的一种预见性,这种预见性要求作者对于作品完成后的效果有一种想象的能力;最后,也是最重要的方面,即作品完成过程中的具体性。它包括材料的选择,工具的使用技巧,程序安排及版画语言的表现等等。

由此看来,版画中的设计性对于儿童似乎显得过于深奥了。其实,儿童与版画有着某种天然的联系,在他们还不懂得什么是版画的时候,就已经会用游戏的方式进行拓印了。他们会用弄湿的小手小脚在墙上、地面拍打出许多印记,并陶醉于其中。早就有专家指出,版画的概括洗练、单纯明快的效果最能表现出儿童天真烂漫的性格,并以其媒介材料的多样、制作手段的丰富而特别适合于天生具有游戏本能的儿童。因此,儿童在学习版画过程中,总有一种如鱼得水般的愉悦和兴奋。这是他们进行版画创作的原始驱动力。

我们看到,在最初的版画活动中,当孩子们凭直觉用自己的双手改变了各种材料的形状,或通过刻、划、撕、压等方法在版上留下某种痕迹,以及把不同的材料加以组合拼贴,在画面上印出各种各样的效果时,他们感到了多大的满足!虽然,这种本能的宣泄还不是主动的设计,但是,儿童通过这样的过程,必然会使他们在对材料的改造与最终形成的画面效果之间建立某种因果关系的认识。这个最初的实践过程为他们获得技巧提供了很好的感性认识,当他们开始为了使画面上出现某种效果而对材料进行特定的加工时,应当说这就是设计意识的萌芽,教师要及时帮助儿童尽快地完成从感性到理性这个认识过程上的飞跃。正是这种连续性的反复试验促成了儿童在认识上的质的提高。

当儿童在实践中对设计意识有了初步的感知之后,教师要启发他们对材料进一步的体验与运用。可以说,设计的艺术就是对材料使用的艺术,是创造能力的体现。教师要鼓励儿童大胆去探索,发现并创造不同材料的表现手段,找到适合自己的方法。比如,当孩子们懂得了版画的基本原理后,教师让他们去寻找生活中的各种能够形成肌理并拓印出来的东西,于是孩子们找来了各种各样的纸、网织品和线绳类的材料……认识肌理的产生和形成。一般来说,吹塑纸版画适于线刻,能够塑造精美的图案,线描能力强的儿童根据这一特点,创作了许多作品:《秋游》、《静物•马》等。而 纸版画中大的形块组合拼贴,使画面具有一种简洁与完整性,那些平时被家长、教师认为绘画基础差一些的孩子也创作出了很好的作品。其实,这些儿童只是不善于用线造型罢了。在教师强调了以中心的型块构成主要画面的方法之后,他们也学会了利用不同材料创作出了很好的作品。 由此看来,版画是一种适合大部分儿童学习并喜爱的画种,具有广泛普及的特点,它容易使儿童在绘画艺术上建立自信与成就感。

由于实物版画要对各种材料进行创意性的使用,因此最能够调动儿童的想象力。他们把亲自找来的各种材料如毛皮、树叶、砂纸、麻布、线绳等进行选择,触摸体会感受这些材料的质地:粗糙与平滑,柔软与坚硬……设想印制后的效果并根据这些材料确定主题进行制版。在版画中这些材料被赋予新的意义。 石膏版画需要精心细致地雕刻与周密的设计,使画面在黑与白的判断中决定去留。“因此,可以说版画对儿童提出了更严格的要求。版画的制作特点要求在两个相反的视觉符号中明确选择。这种训练促进了孩子们认识能力的提高,同时也锻炼了他们的思维方法”(引自《日本美术教育》,张小鹭著)。

必须一提的是,在儿童版画的教育教学活动中,任何拔苗助长甚至越俎代庖的做法都是应当警惕和克服的。设计意识的培养只能是顺乎儿童天性,顺水推舟的过程。教师的工作应着重于启发孩子们的想象力和鼓励孩子们大胆尝试的勇气,对于儿童在创作过程中,自觉或不自觉地表达出的,哪怕一星点富于想象的构思都要及时给予鼓励,并进行适当的技术指导。只要方法得当,设计意识的培养与儿童绘画中纯真天性的特点之间并不矛盾。相反,它可以帮助孩子们避免不必要的盲目性,克服技术上的障碍,从而更顺畅地表达自己的感受。

广义的设计可以说是人类劳动的一种本质特征。正如恩格斯所说:“人离开动物愈远,他们对自然界的作用就愈带有经过思考的,有计划的,向着一定的和事先知道的目标前进的特征”(引自《马克思恩格斯论美学》,董学文编)。儿童在制作版画的过程中,从游戏到艺术,作品由于有了设计的意识而成为有目的的创造。他们在这一过程中也不断丰富完善了自己,身心得到健康的成长。

着眼于儿童的长远发展,培养不仅富于想象力,而且具有主动创造精神的人,理所应当成为美术教育的最终目标。在这一目标实施的过程中,儿童版画教育一定能够以其独特的方式,显示出不可替代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