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隐睾症简介:

隐睾(cryptorchidism),也称睾丸未降或睾丸下降不全,是指睾丸未能按照正常发育程序从腰部腹膜后下降至阴囊。隐睾的发病率在生长发育中逐渐降低,早产儿的发病率约30%,新生儿为4%,1岁时为0.66%,成年人为0.3%,表明睾丸的下降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在出生后睾丸仍可继续下降。但一般至6个月之后,继续下降的机会明显减少。

部位:**部位

科室:小儿科

症状:腹痛、恶心与呕吐

检查项目:腹腔镜、尿黄体生成素、腹腔镜、尿黄体生成素、双氢睾酮

相关疾病:类固醇5α-还原酶2缺乏综合征、小儿先天性睾丸发育不全

小儿隐睾症原因:

一、发病原因

睾丸下降的机制尚未阐明,对隐睾的病因也不太清楚。目前认为与下列因素有关

1.内分泌失调

临床研究表明,下丘脑-垂体-睾丸轴失衡导致隐睾患者睾酮水平低于正常。睾丸下降过程与睾酮水平密切相关,睾酮-双氢睾酮与精索和阴囊表面的受体蛋白结合,促使睾丸下降,但如何解释单侧隐睾?

2.副中肾管抑制物质(MIS)不足

胚胎初期,胎儿同时具有副中肾管和中肾管。随着男性胎儿原始性腺发育为睾丸,睾丸内间质细胞分泌睾酮,支持细胞分泌副中肾管抑制物(MIS),抑制副中肾管发育。如果MIS不足,副中肾管可残留或完全没有退化,对睾丸的下降造成障碍。

3.解剖障碍

隐睾者鞘状突多终止于耻骨结节或阴囊上方,而异常的引带残余、筋膜覆盖阴囊入口,这些都可阻止睾丸下降。

二、发病机制

隐睾睾丸常有不同程度的发育不全,体积明显小于健侧,质地松软,有时还有附睾和输精管发育畸形,发生率为36%~79%。隐睾的病理组织学主要表现为**细胞发育的障碍,其次是间质细胞数量亦有减少。隐睾的曲细精管平均直径较正常者小,曲细精管周围胶原组织增生。隐睾的病理组织学改变随年龄增大而愈加明显,很多研究认为,2岁以后睾丸的组织病理学改变将难以恢复,故手术应在2岁以前完成。成人的隐睾,其曲细精管退行性变,几乎看不到正常**。病理学改变的程度也和隐睾位置有关,位置越高,病理损害越严重;越接近阴囊部位,病理损害就越轻微。

下一页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