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产儿为胎龄<37周出生的新生儿,而出生体重<2500g的婴儿应统称为低出生体重儿。按照孕周可进一步将早产儿分为早产儿(孕周<37周)及极度早产儿(孕周<32周);按照出生体重可将早产儿分为低出生体重儿(出生体重<2500g,LBWI)、极低出生体重儿(出生体重<1500g,VLBWI);按照出生体重与胎龄的相对关系可将早产儿分为小于胎龄儿(出生体重小于该胎龄出生体重的第10个百分位,SGAI)、适于胎龄儿(出生体重在该胎龄出生体重的第10个百分位与第90个百分位之间,AGAI)、大于胎龄儿(出生体重大于该胎龄出生体重的第90个百分位,LGAI);按照母亲本次妊娠的胎数可将早产儿分为单胎、双胎、三胎;按照母亲所患合并症在早产儿中又可分出"糖尿病母亲所生婴儿(IDM)"等。

一、发生率

据国内1985~1987年的统计资料显示,早产儿在活产婴儿的发生率为5。68%,极低出生体重儿在活产婴儿中发生率为1。2%。美国的早产儿发生率为7。1%~17。9%不等,极低出生体重儿为l%,其中黑人发生率高于白人。

1979年加拿大报道小于胎龄儿发生率为6。7%。我国南方6省1986~1987年的发生率为7。5%,同期广州的发生率为13。43%。

二、死亡率

据国内报道早产儿死亡率为12。7%~20。8%。体重愈低死亡率愈高。尤以1000g以下者死亡率更高。国外报道,胎龄愈小,体重愈低,死亡率愈高。如1000g以下的早产儿随胎龄增加,死亡率由94%降低到42%,1000~2500g的早产儿则由15%降低到3%。

早产儿死亡的主要原因为围产期窒息、颅内出血、畸形、肺透明膜病、肺出血、硬肿症、呼吸暂停、坏死性小肠结肠炎及各种感染等。早产儿的死亡与胎龄大小有关。胎龄大,存活率高。胎龄5个月以下者,迄今未见有存活报道。此外,护理质量对存活率影响很大。近年来,由于医护质量的提高,早产儿的死亡率正在逐年降低。

在早产儿中,以极低出生体重儿的死亡率为最高。国内报道死亡率在63%~74%,其中<1000g者死亡率达80%~100%。国外资料为33%~70%不等。

极低出生体重儿死亡最常见的四大原因为:①出生时严重窒息;②胎膜早破后引起的宫内感染;③呼吸窘迫综合征;④生活力低下。其他原因尚有脑室内出血、坏死性小肠结肠炎、动脉导管未闭导致的充血性呼吸衰竭和肺出血、中枢神经系统感染及败血症。

随着近年来围产医学的发展,医护条件的日臻完善,死亡率有所下降,存活者的后遗症发生率亦有减少;但因为早产儿的死亡率在明显下降,存活者后遗症的病例在显著增加。

三、早产与脑瘫的关系

早产儿与儿童脑性瘫痪的关系十分密切,早产儿的脑瘫患病率为足月儿的十几倍,早产及低出生体重是儿童脑瘫的非常重要的危险因素。这与早产儿的病因、病理生理特点、临床合并症、分娩前处理、新生儿期护理及治疗等均有十分密切的关系。

(一)早产儿的病因

早产儿的病因同样也可能是脑瘫的病因。根据北医大中国妇婴保健中心的研究,三分之一社区的脑瘫患儿的脑CT片上可见到脑畸形影像。脑畸形可能是儿童脑性瘫痪的重要病因,同时,胎儿脑及其他重要器官畸形也同样是早产和低出生体重的原因。此外,所有造成早产和低出生体重的其他原因,如孕早期母亲贫血、营养不良、微量元素缺乏、感染、胎盘功能障碍等,均可在孕早期胎儿脑组织分化、形成和发育的过程中形成脑损伤,表现为先天脑畸形。

(二)病理生理特点

早产儿各器官均不成熟,脑组织的发育也不成熟。娩后早产儿的周围环境发生了很大变化,若护理及喂养不得当,脑组织及各主要器官就不能像宫内一样继续发育并成熟。脑组织发育障碍可能是儿童脑瘫的又一个主要原因。

(三)临床合并症

围产期脑损伤可能是儿童脑瘫的另一个主要原因。早产儿和低出生体重儿经常出现胎儿宫内窘迫、新生儿窒息、新生儿肺透明膜病、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新生儿呼吸暂停、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胆红素脑病、新生儿低糖血症等合并症,这些合并症都可能导致胎儿和新生儿脑损伤。

(四)护理及治疗

早产儿各器官功能均未成熟,需要给予细心的护理;早产儿容易发生各种合并症,需要得到及时正确的诊断和处理。任何的延误或错误处理均可导致病情加重,以至发生脑损伤,出现后遗症。

为了进一步了解早产儿及低出生体重儿与脑瘫之间的关系,本章将逐步介绍早产的病因、早产儿的临床特点、常见合并症及早产儿的主要护理过程。

【病因】

发生早产及低出生体重的原因仍有许多不明之处。小于胎龄儿中约有40%发生于正常妊娠,30%~40%发生于孕母有各种疾患及妊娠合并症者,10%由于多胎,10%由于胎儿问题--感染或畸形。

一、母体因素

母体因素可能起主要作用,常见的如母亲在孕期患有妊娠高血压综合征、严重贫血、营养不良及附件感染等疾病;或在妊娠后期从事重体力劳动;精神紧张,过度疲劳及多胎等。糖尿病母亲所生婴儿因母亲的高血糖而导致胎儿的高胰岛素血症及一系列的代谢和发育的障碍,包括成熟不良。国外尚有母亲嗜毒成瘾等因素。

影响早产儿发生率的因素颇多,如初产发生率明显高于经产,经济贫困者发生率比富裕者高70%;曾分娩过低出生体重儿者发生率显著增加;职业妇女早产儿和小于胎龄儿高于家庭妇女等。据研究,孕母贫血、母子血型不合等均与产生早产儿和小于胎龄儿有关。

孕母营养与新生儿出生体重的关系甚为密切,母亲蛋白质与热卡摄入不足者,不仅影响胎儿生长发育,且累及婴儿出生后的智力发育。有人将两组孕妇每日供应热卡差异为2508kJ(600kcal)者作比较,热卡及蛋白质高的一组,其新生儿出生体重较另一组重250g。1929年菲律宾报道,孕母营养丰富、一般或甚差,其低出生体重儿发生率分别依次为3。2%、ll%和31%。战争或饥荒时期,由于孕母缺乏营养,早产儿和小于胎龄儿出生率明显增加。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时,列宁格勒经17个月包围后,Antonin就有这样的报道。又如Rotterdarn地区,1938~1939年早产儿及低出生体重儿的发生率为5。27%,但1945年的饥荒时期,低出生体重儿发生率上升为8。4%。有资料显示,1/4的小于胎龄儿是由于孕母偏食、严重孕吐而少食或因居住偏僻山区缺少蔬菜所致。1980年Tatari等认为孕期大量体力劳动且营养不足者较轻体力劳动营养不足者容易产生早产儿和小于胎龄儿。

近年来对微量元素研究发现,妊娠全过程严重缺锌的孕鼠,有一半流产,幸存的小鼠其出生体重仅为正常的一半,而且90%伴有各种畸形。如果妊娠全过程给轻度低锌食物,存活的仔鼠表现为发育延迟,生存率降低。以上资料对人类早产儿和小于胎龄儿的发生或许有所启发。有人类资料显示,慢性宫内缺氧为导致早产儿和小于胎龄儿的重要原因。如孕母28周前的阴道流血、重度妊娠高血压综合征、糖尿病孕母有血管病变者;孕母有慢性心血管、肾脏疾病者;地处高原、孕母吸烟(每日5支以上)者均可因血流灌注减少或低氧等原因导致早产儿及小于胎龄儿发生率增加。

二、子宫因素

包括子宫、胎盘、脐带及附件组织因素,其中有双角子宫、子宫畸形、子宫肌瘤、子宫内膜炎、前置胎盘、胎盘早剥、脐带过短、扭转、打结及羊膜早破、羊水过多等。

胎盘及脐带的异常,如胎盘血管瘤、小胎盘或胎盘发育不良(胎盘总容量及绒毛表面积),胎盘大量梗塞区(过期产),脐动脉、脐带附着部位异常(于胎盘边缘)或脐血管分布仅仅是胎盘面积1/4者,高年初产、子宫血流量不足者等等均可影响营养和供氧而导致早产及低出生体重儿,1972年美国报道胎盘重量与低出生体重儿的关系,该资料显示胎盘与婴儿出生体重两者间有明显关系。

经研究发现,每克胎盘组织的RNA含量,低出生体重儿组比正常对照组略高,而DNA含量则明显低于对照组。总的胎盘组织RNA、DNA含量(mg/胎盘),早产儿和小于胎龄儿组均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同时又发现其绒毛表面积和毛细血管表面积均明显低于正常新生儿组,胎盘功能明显减少和成熟障碍可能是导致胎儿宫内发育迟缓的原因之一。

三、胎儿因素

由于胎儿畸形、感染及双胎等均可促使早产和低出生体重。

宫内感染是导致胎儿生长迟缓的另一重要因素。微生物从孕母经宫颈或血流等渠道先侵犯胎盘绒毛,引起炎症,影响血流供应,继之侵犯胚胎或胎儿,造成胎儿细胞分裂规律紊乱,胎儿如能幸存,常呈早产儿和小于胎龄儿且伴发畸形。1964年国外风疹大流行时,早产儿和小于胎龄儿伴先天性心脏病婴儿发生率大大增加,现知较多的病毒(如风疹病毒、巨细胞病毒、疱疹病毒、柯萨奇病毒、流感病毒、乙型肝炎病毒、丙型肝炎病毒等)以及弓形虫及李司忒菌等感染都可引起早产儿和小于胎龄儿的发生。

染色体畸变常可伴发早产和低出生体重,如三倍体综合征、Turner氏征、猫叫综合征、 XXXXY综合征等。

多胎妊娠常产生早产及低出生体重儿,某些双胎妊娠在孕34周前生长速率与单胎相似,但某些则在妊娠早期即呈低于正常的生长曲线,故双胎儿或三胎儿往往早产且呈低出生体重。有时双胎中个体大小相差很大,一个可为适于胎龄儿,另一个为小于胎龄儿,其最可能原因为胎盘供血不均或双胎间血液转输之故。

某些先天性疾病、遗传性疾病、代谢性疾病均可伴发早产儿和小于胎龄儿,如先天性成骨不全、软骨营养障碍、α1-AT缺乏症等。

关于生长介质素等的研究显示,胎儿在宫内生长不需要生长素,而胰岛素可能是刺激胎儿生长的主要激素。1980年Foley等报道了脐血中生长介质素的活性,足月儿为0。49±0。04,早产儿为0。35±0。05,小于胎龄儿仅为(0。09±0。03)U/ml,各组之间有显著差异。已经知道生长介质素有促进软骨内胶原、蛋白、RNA合成和细胞增殖的作用,且还有胰岛素样作用。可以促进脂肪组织及肌肉组织对葡萄糖的摄取和氧化,促进肌肉组织摄取氨基酸和合成蛋白质。因之,小于胎龄儿脐血中生长介质素活性甚低,提示了胎儿营养和生长之间的关系失衡,有待进一步研究。

四、细胞学分类

从细胞水平来看,早产儿及小于胎龄儿的基本病理变化有三大类。

(一)细胞体积缩小

细胞体积缩小表现为各器官的细胞体积缩小,尤其在肝脏内。但各器官细胞数正常或仅轻度减少,DNA量基本正常,主要原因为胎盘功能不良或功能失调。母亲常伴有高龄初产、子宫血流量不足、胎盘附着异常等因素,以及妊娠高血压综合征、慢性高血压、糖尿病、过期产、多胎等,这些危害因素常在妊娠后期(35~36周)、胎儿正在快速发育而需动用胎盘储备能量时才发生影响,胎儿内部器官基本正常,仅缺乏营养,故胎儿体重曲线下降,出生时新生儿头围与身高不受影响而体重偏低,外表呈营养不良状态,有胎儿缺氧现象。伴有代谢不良,出生后常伴有低血糖。这是由于小而衰竭的肝脏要供应葡萄糖给相对大的大脑之故,由于围产期缺氧,可有神经系统损伤,但出生后躯体发育正常。

(二)细胞数目减少

细胞数目减少表现为各器官的细胞数目减少特别是脑重量减低,但仍保持有相当正常的细胞体积。主要原因为染色体畸变、宫内感染、中毒或辐射等,这些危害因素在妊娠开始或在胚胎期已发生作用,故所分娩新生儿的体重、身长、头围相称,但与胎龄不相称,半数新生儿有畸形,且危及生存,幸存者常有脑神经发育障碍。

(三)双重细胞改变

双重细胞改变者细胞体积缩小和数目减少并存,情况更为严重,各器官细胞体积均缩小,细胞数可减少15%~20%,其中以脑细胞及肝脾受累最显著。如生后继续营养不良,则脑细胞减少可达60%,其原因为一些重要营养物质(如叶酸、氨基酸等)的缺乏,且在整个妊娠期均发生作用之故。其新生儿特点为体重、身高、头围均减少,且有营养不良,随访中有明显的生长与智力障碍。

实验研究证实胎儿营养缺乏如以蛋白质为主时,可导致细胞体积变小,如以热卡不足为主时,则细胞增殖率明显降低,故细胞数减少。慢性宫内缺氧可影响DNA在细胞内的生成,从而使细胞数大为减少,慢性缺氧对脑细胞的影响较营养不良远为严重,故预后亦更差。

另一方面宫内营养足够,但出生后营养不足,如早产儿以及其他生后喂养困难病儿也可能遭受小于胎龄儿的同样厄运。

有一种说法认为一旦有脑细胞数目的减少,即使在生后给以丰富的营养,可以恢复脑的重量及蛋白质的含量,但仍不能提高脑细胞的数目。另有一组实验表明,大白鼠在宫内营养不良,出生后营养丰富,其脑细胞数目减少15%,若宫内营养不良,生后继续不良,则脑细胞数目减少60%。若宫内营养足够。生后营养差,其细胞数亦减少15%。这就提示了宫内与生后营养同样重要,为补救早产儿和小于胎龄儿脑细胞带来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