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央视庆祝教师节《奠基中国·为了农村的孩子》晚会上,来自安徽省肥东县六家畈镇小学的吴红军老师和他组建的全国第一个“留守孩子小分队”的故事,让很多教师为之动容。

在中国的农村有几千万孩子因父母外出打工,他们只能跟爷爷奶奶生活,被称为“留守孩子”。不少贫困农村的小学,大部分是这样的孩子。他们不爱说话,也不会笑。老师们绞尽脑汁地逗他们笑,却往往把他们逗哭了。一旦有一个孩子哭开,全部孩子哭得就像大河决口。

2005年底,安徽省教育界10多名政协委员曾在肥东县完成了一项对留守儿童问题的专项调查。调查显示,该县每年劳务输出达到22.7万人,留守儿童总量3.75万人左右。这3万多孩子的童年看起来并不让人放心。2005年1月至8月,肥东县公安检察机关共批准逮捕犯罪嫌疑人233人,其中不满18周岁的未成年人27人,占11.6%;27人中有10人属于留守孩子

吴红军所在的安徽肥东县六家畈镇周围,是典型的“留守孩子村”。作为小学青年教师,面对这些孩子,他遇到了一次艰难的挑战。

留守孩子大多不想学习,不会关心他人,爷爷奶奶对他们的安慰仅仅是:“熬过这几年,长大点就能像爸爸妈妈一样去打工,你就能跟爸爸妈妈在一起了。”

这个“理想”让初来乍到的吴老师震惊:“如果这一代的留守孩子长大了,继续漂泊异乡去打工,那么他们的家乡谁来建设?还怎么去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一次,吴老师在课上布置了一篇作文《爸爸妈妈我想对你们说》,然后让他们念,全班同学都听。“那一次,我真得被震撼了。”回忆那一天的场景,吴老师十分感慨,“光想逗学生们乐是没有效果的,孩子们的心底里压抑着很多的委屈,如果没有把他们的委屈释放出来,他们乐不起来。”

班上也有部分学生不是留守孩子,那次读作文也感动了他们,激发了全班同学互相的关爱之心。在那以后,吴老师决定要把留守孩子们组织起来。于是,他创办了全国第一个“留守孩子小分队”,使他们在远离父母的情况下,组成一个个如同有兄弟姐妹相聚的大家庭。在自愿结合的原则下,或一起住、一起吃,或一起做作业。在这样的环境中,培养起他们相互关爱的情感,从中体验一点一滴的快乐

吴红军还用手机与远在异乡的孩子父母们取得联系,让孩子和父母通话,在假期里安排孩子们去探望父母。当孩子们亲眼目睹自己父母打工的艰辛时,他们纷纷下决心回校要好好读书,长大了不再重复父母的生活。于是,孩子们又写出了同样令人感动的作文。吴老师欣慰地读到了孩子们慢慢生长着的自信与坚强。

谭海美就是这样一名自强的孩子,是“留守孩子小分队”的第一任组长。小海美是一个生活在城市垃圾山上的孩子,她孤独无助,但依然顽强地靠捡垃圾完成着学业。在她的记忆里,家里最多的、最熟悉的东西就是这些废品,这都是奶奶从外面一点一点捡回来的。

海美的奶奶已经74岁了,从十多年前她就开始捡垃圾。小海美是在奶奶这辆捡垃圾的三轮车上摇大的。三轮车、小耙子、各种各样的废品破烂,夹杂着一些人冷嘲热讽的目光,构成小海美童年刻骨铭心的记忆。

海美是后来转到吴老师所在的学校来的。“她的性格明显有双重性。”吴老师回忆着海美留给她的第一印象,“关系到我们这个集体,尤其是班级荣誉时,她比较开朗,尽力去争取。但一旦涉及到内心深处,她就变得孤僻了。我也试图找她聊学习、志向,或她的家庭什么的,但每次提到家庭,觉得她似乎总是在回避。”

随着“留守孩子小分队”的组建,海美和其他留守孩子们聚到了一起。“我们有时节假日约在一块儿,去帮孤寡老人做家务,有时我们还去爬山,课间还一起去捡操场上的垃圾。”现在,“小分队”让她收获了快乐,更让她体验到最缺少的,也是最想要的亲情的关照。后来,小海美还被评为了“全国十佳少先队员”。

每个学生毕业,吴红军都会领着他们去放风筝——让孩子去“放飞理想”。而现在,吴老师最大的心愿是,希望建一个全国留守孩子的网站,每天和他们聊天,伴他们一起健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