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人为善,善莫大焉。“与人为善”是一种崇高的道德修养,是中华民族的一种传统美德,更是社会和谐的一种润滑剂。复旦大学室友投毒案后,培养孩子这样的道德修养再次被人们高度重视——

黯然离校的悲伤:集体生活的瑕疵故事

“孩子跟室友关系处不好,不得不转校。”市民张先生说起侄女的事情,颇为头痛。据介绍,刚上初一就进了一所中学读住校的侄女完全不能适应集体生活,一段时间说某同学打呼噜,自己没法忍受,一段时间又抱怨某同学跟自己过不去,处处找茬,让自己很不舒服……最后几乎所有的同学都有了这样那样不可调和的矛盾,跟室友闹得不可开交,以至于没法在学校正常学习,家人只好联系其他学校,让其转学。

据了解,张先生侄女这样的情况并非特例。不少刚进入初中寄宿制的学生里,这样的例子每年都在发生。

“那个女孩子太讨厌了,不但寝室的人讨厌她排挤她,连班上的同学都一致地讨厌她,只好转学了。”家住南街的王女士说起女儿的室友告诉记者,女儿去年进入高新区某私立中学念书,没想到遇到那样的室友:随时在同学面前炫耀自己家里如何有钱,“吃的孔雀肉,钱数得手抽筋。”时间不长,室友里炫富没人感兴趣后又在班上同学面前炫富,最后弄得全班同学都避之不及。家在我市某县做包工头的父亲没法协调女儿跟同学的紧张关系,只得转回县上念书。

绵阳小岛幼稚园园长吴鑫老师说,目前的孩子,习惯了被包围,习惯了成为家庭的中心,身边的人都围着自己转,加上独生子女的社会交往圈子太窄,基本都以家庭为单位在活动,没有真正的社会交往的体验。所以以自我为中心的表现很突出,缺少宽容、尊重等优良品质,造成了进入中学生活后难以“和谐群居”的局面。

家长的困惑:如何处理孩子纠纷?

“女儿11岁,四年级,性格内向,倔强,成绩不错。昨天去家教老师那边接她回家,路上女儿告诉我,她班的另外两个女生老是排挤她:有时候不搭理她,做作业要把她挤得很紧,回转的地方也没有。本来补习班的地方就太小,有点挤,小孩再霸占点位置,就写字也困难了。有时她们俩有说有笑的时候,女儿插一句人家就不理她,两人还老是小声嘀咕……”市民邓女士告诉记者和朋友女儿的困境时,非常难过和困惑,“她说着说着就大哭起来,说恨不得杀了她们,不要跟她们在一起了,把我吓了一大跳!”

女儿这样的“悲愤”情绪让邓女士看到这事对她的影响出乎意料的大,她到处询问自己该怎么处理。不少家长给出了建议:约见那两个小孩,告知她们对女儿的伤害,警告她们;给那两小孩吃糖,和谐一下;告老师,让老师协调……

下一页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