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次,听了薛老师《一本男孩子必读的书》一课,特欣赏的是:在课的结尾他要求学生说说课文为什么要以“一本男孩子必读的书”为题吗?还设置了一道题:对题目不满意的同学,可以尝试改一改。最后再让学生说说你觉得鲁滨逊是个怎样的人?

就“这是一本 的书”这一问题,学生是这样回答的:

生1:这是一本女孩子必读的书。

生2:这是一本男孩女孩都要读的书。

生3:这是一本三代相传的书。

生4:这是一本学会生存,学会坚强的书。

生5:这是一本给人启迪和希望的书。

生6:这是一本老少皆宜阅读的书。

生7:这是一本让人爱不释手的书。

生8:这是一本让人理解生活、享受生活的书。

……

多么新奇的想法,多么有趣的回答,我事先根本没料想到孩子们会这么想、这么说。对这些问题的讨论,学生们都是在通过课文学习的基础上,展开想象,把文字变成了会动的立体画,从中认识到鲁滨逊在困难中,在危险里,他勇敢顽强坚韧,热爱劳动,是一位成功者,是一位英雄。因此,学生感受深刻,发言十分积极。尽管学生的回答五花八门,有的还显稚嫩,但这并不重要。出现这样的精彩的课堂结尾,我认为:

一、尊重独特体验,展示个性风采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要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和体验”。阅读是孩子个性化的行为,每个孩子的生活经验和个性气质都不一样,与教师的也不一样,应鼓励孩子对阅读内容作出有个性的反应,甚至是“突发奇想”,而不要刻意追求教师的“答案”。萨特说:“阅读是一种被引导的创造。”孩子在阅读中,并不是消极地接受,而是积极主动地发现,甚至创造。

比如,学生通过学习笛福在书中的一句名言:害怕危险的心理比危险本身还要可怕一百倍。说出了自己对这句名言的理解。

生1:一个人如果从心理上被打垮了,那么他就永远没有机会去战胜任何困难。

生2:鲁滨逊没有被这突来的灾难、被经历的危险与困难打垮,他就能活下去,顽强地生存下去。

生3:如果是我,即使完全有机会生存,也由于精神上被打垮可能无法生存。

生4:就这么简单的一句话,却帮助我们丰富了对这本书、对鲁滨逊这个人物的理解。

再如,通过学习书中的一句话:一个人只是呆呆地坐着,空想自己所得不到的东西,是没有用的,这个绝对的真理,使我重新振作起来。让学生说说,你又能感悟到什么?谁能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生1:空想是不可能实现的,空想家永远做不成你想做的事情。

生2:鲁滨逊明白这个道理,更清楚明白自己的处境,他懂得这个道理,所以才能振作,才有求生的欲望与动力。

生3:如果只幻想着生活出现奇迹,总是坐着那里幻想现实的改变,自己必然会被这个幻想给吞噬。

生4:这句话是可以作为我们每个人的座右铭。

——这,不正就是孩子们所创造的独特的个性体验吗?他们通过自已的思考,不人云亦云,提出自己的看法,说出自己的感受,不追求与教师意见的一致。我们要向孩子们灌输一个统一的结论并不难,可贵的是孩子们所经历的思索、探究问题的过程以及这种敢于发表自己不同见解向书本挑战的能力。这样才是真正的读书,真正的思考,充满了创新精神。只有这样的读书,才能充分展示每个生命个体的风采,我们的课堂才会涌动生命的活力。

最后薛老师让学生反复朗读书中的一句名言:一个具有大无畏冒险进取精神的人,即使在恶劣的环境中,也终将成为一个成功者,一个英雄。这样,潜移默化地完成了本课的学习目标之一——要学会勇敢、智慧、理性、勤劳、坚强,不论遇到何种困难,都要顽强地生存!

二、营造课堂氛围,闪现个性亮点

现在的课堂能闪现出如此有个性的亮点,与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是分不开的。在一个刻板呆滞的课堂氛围中,富有活力和创意的对话是难以出现的,而轻松、活跃、和谐的环境气氛,才有利于激活孩子的思维和想象力。人文主义心理学指出:“限制和顺从不能培养创造性;权威主义的教育只能造就驯服而不是有创造性的学生。” 所以,我们应以儿童的眼光看待儿童的发现,尊重孩子们的认识,为他们创造宽松的课堂空间,鼓励他们自由发表意见,无拘无束,畅所欲言。课上,薛老师给了孩子们宽松的环境,才会给他们带来安全的感觉;有了安全的感觉才会营造开放的心态;营造了开放的心态才会树立自信和勇气;树立了自信和勇气才会造就探究的精神。所以,在上课接近尾声的时候,孩子们所提出的种种新奇的想法和有趣的回答,正是宽松的课堂创造了探究的空间,带来了个性化的阅读的充分体现。

推荐的理由:

一、尊重独特体验,展示个性风采;

二、营造课堂氛围,闪现个性亮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