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周有1~2次数学集体教育活动,每天都向幼儿开放数学区角活动,这些都需要大量的操作材料,如果这些材料每次或者每天都需要去制作,不仅会占用大量的时间,而且也会耗费教师大量的精力。怎样处理这一对矛盾呢?在提供幼儿操作材料的数量上打折扣?这显然是不合适的。一个好方法是发挥教师的聪明才智,挖掘材料的多方面功用,即教师使选制的材料尽可能有多种用途,做到“一物多用”,充分发挥材料的使用价值。教师可以通过以下几种方法挖掘材料多方面的功用:

1、通过改变材料的玩法和规则,挖掘材料多方面的功用

 如面对高矮不同的瓶子,可以设计这样的玩法:

①先数数有几个瓶子,再点数并说出瓶子的总数,从而发展幼儿的点数能力;

②按瓶子高矮进行排序,从高到矮或者从矮到高排序,从而发展幼儿的排序能力;

③找出第×个瓶子,从而发展幼儿的序数概念……可见,针对同一组材料,即使其他条件不作任何的改变,玩法不同、规则不同,目标就不一样,自然就实现了幼儿多方面能力的发展。

2、通过添加辅助材料,挖掘材料多方面的功用

如分类盒在与各种不同数量的实物卡片组合时,可供幼儿进行分类活动;分类盒在与“喂你吃”(小动物实物图片及与这些小动物对应的食物图片,如熊猫、竹叶等)操作卡片组合时,可供幼儿进行一一对应活动;分类盒在与分两份的实物组合时,可供幼儿进行数的组成操作活动……再如在瓶身和瓶盖上贴上数字和相应的实物(或点子)卡片,能帮助幼儿理解数的实际意义;如果为瓶子“穿上”不同颜色的“衣服”,还可以将它们按颜色进行归类……材料不在于多,如果组合恰当,就可以使同一种材料发挥出不同的功用,从而充分发挥材料的价值。

当然,在这样的过程中,并不是教师一人在其中发挥作用,幼儿也是不可缺少的“主角”。有时候,幼儿对材料的想法、玩法远远多于教师,教师要善于发挥幼儿的主动性,调动幼儿的积极性,鼓励他们大胆探索、尝试,尽其所能地挖掘材料多方面的功用,同时教师要能够把握住各种玩法的“精髓”,进行有意识的引导,将幼儿无意识的探索变为有意识的主动发展。

以上两点看似简单,但在实际操作的过程中并不容易,需要教师做到以下两点:

首先,对材料的玩法、功能有清楚的认识。教师只有在清楚了解材料的多种玩法和功能后,才有利于教师围绕本次活动目标制订出适当的游戏规则,使得幼儿的操作目标指向性更加明确。同时还能为教师在以后的活动中选用材料提供帮助。

其次,对以前使用过的材料建立“档案”。这是一项节约时间成本的方法,如果教师养成了日常记录的习惯,做到这点并不难,这样做可以使教师有案可查,对曾经使用过的材料以及幼儿的使用状况比较清楚,教师在设计新的活动需要材料时,可以比较快地确定自己的思路,将以前使用过的材料提取出来,通过改变其玩法和规则,或者添加或者删减辅助材料,设计新的发展目标,也许以前幼儿不感兴趣的材料,在改变之后幼儿却喜欢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