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由此可见,兴趣对于培养学生热爱数学并积极刻苦地自主寻求知识、学习知识以及掌握知识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不仅有助于学生学会教科书上的数学知识,提高学习效率和效果,最主要的是有助于帮助学生掌握正确的思想方法,培养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小学数学教学应当始终以激发学生的兴趣为着眼点,并将其贯彻到数学教学的点滴当中。那么究竟怎样才能让学生在数学知识的海洋中产生兴趣呢?

笔者结合自身教学经验,认为可采取如下做法:

一、加强直观感知,启发兴趣

学生获取知识通常都是通过感官来完成的,尤其是小学生,因其年龄及心理状况限制,抽象思维能力不强,对许多抽象的数学知识都感到难以理解,久而久之,容易对数学失去兴趣。相反,小学生都是以具体形象的思维为主,直观形象的材料最容易被感知。因此,教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要练习嘘声已有的知识经验及特点,对教学中的许多抽象问题进行直观教学,将这些抽象的数学知识直观地展现给学生,加强他们的直观感知,以唤起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鉴于此,在实际教学中笔者建议采用如下两种方法:

(一)激疑法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习中如果有疑问,就会引起学生的求知欲望,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因此,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设置一些与本课内容有关的一点,创设有问题的情景,使学生产生一些力的疑问。

比如:在《多位数乘一位数》的教学中,教师就可以用一大张厚1毫米的薄纸板,把这张纸对折后对学生提出疑问:“对折一次后有多厚?对折两次后有多厚?”学生都能轻易地说出答案:“分别为2毫米、4毫米。”接着,教师请学生猜一猜:“对折三十次,纸板有多厚呢?”学生猜了很多答案,最后教师说:“这些纸板叠起来的厚度有1000多公里,比10幢30层的高楼重叠起来还高,比两幢台北101大楼(508米)重叠起来还高。”学生惊诧不已,纷纷表示怀疑,教师还没布置练习任务,学生已兴致勃勃地投入计算、验证等数学活动之中。由此可见,这样设疑生趣,创设悬念情境,可使学生由好奇心而产生追求心理,进而充分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其很快地进入最佳学习状态,增强教学效果。

下一页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