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信息技术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的普及,信息技术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和深入。

《乡愁》是一首现代诗,内容短小却含义深刻。作者是台湾作家余光中,反映的是希望海峡两岸早日团结的主题。学生对台湾一事虽有了解,但却没有亲身的体会。教学的难点是怎样让学生通过语言文字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进入诗歌的意境同作者一起感同身受,进而培养学生崇高的爱国情怀。

为了解决这一难点,我极力地采用多媒体手段。为了让学生更好地走近作者,解读文本,我利用多媒体技术给学生提供了不少相关资料,有余光中的朗读、作者的生活经历、作品写作背景等。学生在一堂课上获得的信息量,远远超过了过去。开阔了学生的视野,活跃了学生的思维,这无疑是十分有益的。但这些资料都是由教师提供的,如果课前让学生自己去搜索、去思考,把认为有效的信息、问题带到课堂,教师则可根据需要,挑选出有价值的反馈给学生,这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到了研究性学习中,在以后的课堂中我会多多弥补这一缺陷。

我在课堂上利用课件配合教学,但更重要的是充分利用多媒体信息技术为我们创设的平台,促使师生、生生互动,变单一的教学为多元的教学、单向性传递为多向性传递,使学生原来的那种静态的、封闭的学习模式,改变为动态的、开放的学习方式,这才是最根本的。课后,我自己对自己提出了一个问题:如果这节课我不用多媒体信息技术,那课堂效果会是怎样的呢?

作为在教学中运用过信息技术的语文教师都应思考这样一个问题: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是从根本上改变了语文教学,还是中某些方面改革了语文教学呢?其实,语文教学作为母语教学,可以不需要教室,也可以不借助于技术,但是却无法离开语言文字。我自认为,这节课的最成功之处在于,语文教学的核心却没有改变,借助于多媒体信息技术更好的学习了最具中国文化内涵的语言文字。通过对最具中国文化内涵的语言文字的学习,唤醒学生内心深处的思想和情感,这些思想和情感越珍贵、越强烈,就越能够与文学经典、与作者产生共鸣。这样才能使学生真正学有所得,获得思想的启迪和情感的熏陶。这才是语文教学的灵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