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求节日来历”、“搜集我们端午习俗”“我怎样过好端午节”……在端午节期间,西区一所小学的“端午节作业”别开眼界,让小学生在过节的同时,了解多样的端午文化。然而记者昨天调查时发现,“端午节作业”走进生活还缺少节日体验,难以唤醒传统节日的记忆。

多数学生完成作业靠百度

“探求端午节的来历”“用一种形式(绘画、作文、小报)记录下过端午节的情况”……小长假第一天,家住京华城的三年级小学生阳阳(化名)就开始准备完成老师布置的假日作业。

“我们知道端午和粽子、划龙舟有关,以及传说来自屈原。”阳阳的父亲郑先生透露,即使如此,他还是上百度搜索节日的来源以及相关内容。在郑先生的帮助之下,阳阳花了两小时做了一张以包粽子为主题的小报。

与阳阳一样,不少学生是通过百度网站来了解端午文化从而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

“想教孩子包粽子,也觉得麻烦;带他去看龙舟,更是找不到地方。”韩女士透露,这些作业也只能在纸上完成而已,实际上起不到多大的效果。

韩女士的父亲老韩对此也颇有同感。“我记得小时候过端午,兄弟俩相互点雄黄,高兴得不得了!现在端午节除了休息之外,基本没有什么节日氛围了。”老韩认为,如果这样的一个节日当周末来度过,也失去了节日的本来意义,让小学生来完成端午节作业也会沦为一种形式而已。

缺乏体验成为传承拦路虎

“老师布置作业的出发点是很好的,在于让孩子更多地了解传统文化的习俗。”南京师范大学社会学博士许小康认为,现实生活却缺乏对应的联系,只能让孩子们蜻蜓点水地了解一点相关知识而已,说到底还是缺乏相关端午节的体验成为作业“落地”的拦路虎。

许小康认为,随着社会的发展变迁,现代化进程的加快,传统体验更加难以寻找,比如吃粽子基本靠买,鲜有市民包粽子;插艾习俗也因住进楼房而尘封;另外划龙舟也只是电视新闻上看看而已,对传统节日的体验渐行渐远,使体验成为“稀奇事”,更不要说通过让小学生的几次作业就能唤醒对传统节日的记忆。

许小康博士认为,体验其实就是对一种传统仪式的认同,这种融化在节日里的仪式,渐渐形成了对世界与人生的一种祈求和寄托。缺少节日的仪式感,便缺少了对节日的尊重与敬畏。节日的形式,有时就是节日的内容,剥离了欢庆节日的形式,便也容易让节日徒剩一件漂亮的外衣而缺乏鲜活的生命。“只有不断增加对传统节日的体验,小学生才能做好端午节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