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学生的儿童诗朗诵声中,我执教的《韦德的心愿》一课告以结束。回想本节课的教学,有以下得与失。

执教这一课,用的是于德明老师所带班级的学生。于老师善学善钻,博学多才,知识丰富。他所带出的学生阅读面、知识面都很广。而这一课,知识点很简单,韦德的心愿是什么,课文一看便可尽知。因此,在教法上,我没有将知识的传授作为重点,而是把教学的重点放在学生能力的展示和提升上。

本节课上,我引导学生探究的主要问题是“韦德是个什么样的孩子”,采用学生上台交流、评价的方法,通过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互动,增强对课文内容的感知和对人物的认识。在课堂上,学生能够积极发言,参与的积极性很高。但是学生的发言直奔主题,缺少语言的完整性,所以在学生回答的间隙,我就一遍遍地提醒:“要说完整话,办完美事。”通过一节课的教学,学生的发言越来越完整,越来越委婉。成长在不经意间。但是从教学的角度来说,老师没有及时根据学生的发言进行扭转,没有及时引导学生关注课文其他段落的描述,使学生的认识集中在某几个句子中。这一点,是我的失误。

《新课标》实施以来,将写字教学提到了首要位置,要求各个学段的老师对学生的写字教学都要重视起来,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基。在本节课上,我利用板书课题的机会,指导学生书写“韦”,告诉学生:“写好一个字重在写好其中最关键的笔画。做人做事都要这样分清重难点。”

对于《韦德的心愿》这一课来说,作者运用了对比手法和先抑后扬的写作手法。这两种手法对于小学生来说,比较难以理解,尤其是先抑后扬这种方法。突破这一难点,我把教学过程放在“质疑再探”一环,由学生提出问题,然后根据学生的理解,我进行总结。这一点,顺应的是“三疑三探”教学模式中的教学理念是:“学生会的老师不讲,学生探究之后仍然不会的由老师进行讲解。”在这一点,学生们配合得很默契,令我很欣慰。深深感到于老师身为名师,带出来的学生就是不一样。在这点,于老师非常值得我学习。但是也有遗憾,就是由于时间的原因,在处理这个难点时,没有让学生到课文中找一找有哪些地方运用了这种方法,而是由老师包办代替。这个失误成了整堂课的一个败笔。

语文是一门工具,学是为了用。同时,语文又是一门思想性很强的学科,结合教材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是与温柔教学永恒的主题。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将对学生的思想教育贯穿在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比如:在指导学生读书的时候,我教育学生:“我们是不屈不挠的中国人,要时时刻刻挺起胸膛做人。我们要坐直了,坚决不趴下。”在指导学生写字的时候,我教育学生:“写字如做人,我们要认认真真地书写人生的每一笔。”在课后的小练笔中,通过引导学生用一段话或是儿童诗的方式写自己的心愿,教育学生要有一颗爱心,一颗感恩的心。

在课文的朗读指导上,本节课只重点指导了一句:“老师的手很冰,戴上棉手套就暖和了;奶奶的脚生冻疮,穿上棉鞋就好了。”因为这句话是贯穿全文的一条线。“人生的道路虽然漫长,但是紧要处只有几步。”对于语文课来说,也是一样如此,一篇课文很长,但是关键的只有几句或是几段,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有了一定的朗读能力和朗读水平,不必一一具体。学生在朗读时,和我们学校的学生一样出现有拖腔的现象,经过指导以后,迅速得到了改进,效果非常好。

总之,这一节课,我和学生一起愉快地完成了学习任务,也从兄弟学校的师生身上看到了自身的许多不足,今后我会努力完善自己,不断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