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了解张迎善一双手的特点,探讨这双手形成的原因,从而感受张迎善甘愿奉献的高尚情怀和造福大家的美好心愿;

3、学习抓住关键词句、联系上下文、结合生活经验理解文章的阅读方法。体会数字说明的好处,认识以小见大,借手写人的写作手法。

教学课时: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看图说话,导入新课

1、 出示文中插图,学生看图。(请同学们看图)

2、 介绍图上的两个人物。(谁能根据预习,来介绍一下图上的两个人物)

左边的是:育林功臣,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张迎善。

右边的是:来林业局采访张迎善的记者姜孟之。

3、 引导观察细节:画上的两个人正紧紧地握着手,请认真观察这两个人的手,你发现了什么?

4、 教师小结揭题:这到底是一双怎样的手啊,它与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这崇高的荣誉之间又有什么联系呢?就让我们看看记者姜孟之对它的介绍吧。

5、 板书课题。(请同学们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识别学词

(请同学们把预习本准备好,现在我们来检查同学们的预习情况,课文中的生字、新词你能把它读准确吗?)

1、出示本课的生字、新词,读读记记。(指名读)

(1)读准字音:铸 岔 栽

(2)理解词语的意思(你理解了哪些词语的意思 指名)

垧:土地面积的单位。东北地方一垧合15亩。

层积:木材堆垛长、宽、高相乘的体积。

迹地:林业上指采伐之后还没有重新种树的土地。工艺

次生林:原有森林经采或破坏后又恢复起来的森林。

(3)指导书写:裹 由衣字中间插入“果”字组成,书写时各部分要写扁平,写紧凑,字体不能写太长。

(请同学们看这些生字,你觉得哪个生字比较难写,需要提醒同学们注意什么?)

2、指名轮读课文,纠正读音。(现在请几个同学来轮读课文, 先来,等下叫到的同学接着往下读。)

三、理清脉络,认识双手。

1、 根据提示,把课文分成三部分。(下面我们来给课文分段)

(1) 初见大手,感到惊讶。

(2) 看清双手,了解原因。

(3) 面对双手,想到森林。

第二课时

一、学习课文,理解内容

1、轻声读课文,找出描写这双手的语句用线划下来。

说一说,这是一双 的手,在句子旁边做上批注。

2、你划了哪些关于这双手的具体描写?和大家交流一下。

3、(出示学生划出的具体描写)想一想这是一双怎样的手?你是从哪里知道的?

活像是半截老松木(粗糙)(这一设问句运用了比喻的手法,总写了初握这双手的印象,你能不能把姜孟之的这种惊讶读出来。指名、、齐读)

那只有力的大手,把我的手紧紧地裹住了。(有力)

整只手呈木色,手的纹络深、粗、染着黑土色。

掌面像鼓皮一样硬,老茧布满每个角落,手指肥圆。一个手指似三节老干蘑。(粗糙 硬实)

①这里运用了比喻的手法,把掌面比作鼓皮,把手指比作 老干蘑。

②生活中你见过鼓皮和干蘑吧,是怎样的?你从中体会到什么了?形象地写出了手指粗,手掌硬。

左手大拇指没有指甲,长过指甲的地方,刻着四条形成上下两个“人”字形的黑且深的裂纹手指各个关节缠着线,线染成了泥色。(龟裂 伤痕累累)

我丈量土地似的量起他的手来:长24厘米,宽10厘米,厚2.5厘米,这是我今生见到的天下第一号大手。(宽大)(抓住具体数字可以帮助我们理解课文。)

他的手仍呈木色。

4、(出示课件)张迎善的手是一双(宽大有力 粗糙硬实 伤痕累累)的手。

5、大家有感情地来朗读这些描写手的句子。

6、小结:对这双手大家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面对这样一双与众不同的手,你想说点什么?

二、抓住数字,感悟奉献

1、张迎善的手为什么会成这样呢?请学生默读课文,自主学习。

2、指名反馈,抓住数字品析理解,感悟张迎善的奉献精神。

(1)栽一棵树,手得往土里插三四次,贴胶布涂手油不管用。

一天栽一千多棵树!那么,他的手一天得往土里插三四千次。

这双手已经栽树26万多棵好

(我们一起来为张迎善算一算,栽一棵树手往土里插就算三次吧,一天栽一千棵,这双手往土里插多少次?张迎善一共栽了多少棵树?这双手又往土里插了多少次呀?(780000次)。)这么多次呀,怪不得这双手会布满老茧,怪不得这双手会坚硬、粗糙得象鼓皮,像干蘑。从而体悟张迎善的勤劳、奉献、了不起等。

(2)课文中还有哪些数字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把它圈出来,大声地说一说。

(课文中出现了33垧,44.5垧,1300立方米,3500层积立方米,)

①咱们学校占地18亩多,这33垧有28个学校那么大,44.5垧,就相当于37个学校这么大。

②把张迎善生产的1300立方米的木材,放在咱们的教学楼里,要盖400层。

(3)过渡:看呀,就是这双手,和土壤的几十万次接触,创造了如此这般的财富。静下心来再想想,难道这双手所付出的,所创造的就仅仅是这些吗?

(学生通过联系上下文和抓关键词的方法,了解这26万棵树只是张迎善在1988年以前栽下的,这些木材、林场、枝丫只是1981年到1985年之间完成的,也就是说如果张迎善今天仍然在工作的话,他付出的、创造的将不仅仅是这些,从而感悟张迎善的可贵和伟大。)

(4)看看这些数字,再想想这双手,孩子们你又想说些什么?

师小结:张迎善用这双手为祖国作出了巨大的贡献,这些具体数字更能准确地说明张迎善这双手创造了非凡的业绩,突出了这双手所作的贡献之大。

三、课堂小结

张迎善,一个平凡的林业工人,用这双普通却又不普通的手,植树造林,无私奉献,创造了不凡的事迹。他是时代的先锋,是我们学习的楷模。

教学反思:

《一双手》这篇课文向我们介绍了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张迎善那双宽大、粗糙、有力、勤劳、创造了美好生活的手,透射出这位普通劳动者质朴美好的心愿及其高尚的情怀。让学生掌握抓住主要特征描写和运用数字对比的方法,在朗读中表达对张迎善的敬意,是本课教学的重难点。在教学时我制做了十几张幻灯片,让学生细致的了解这双手。

本节课开始,我引导学生边默读课文,边划出这双手的特点的句子,并让学生明白,这些特点作者是通过看、问、量、摸等方法知道的,也及时渗透学习方法,即抓主要特征一定要具体,可以像作者一样通过多种方式来获取资料,使所表现的特征更加详细、具体、深刻。学生说到手的长度和宽度时,我在黑板上边量边画,和学生一起完成一双特征显明的手,并通过多层次的朗读,让学生在心中深深地记住张迎善的这双与众不同的手。边看边想出示课件一。

接着我提出一个问题,是什么原因导致张迎善的手变成了这个样子呢?从而引导学生向下文积极探索,引出一系列的数字,相机讲解用数字进行说明的方法,并通过对本校数字的一些了解,真切地感受到数字说明的好处。最后出示关于森林的图片,让学生欣赏张迎善的一双手为我们带来的不可估量的财富,进而体会到张迎善这个人不怕吃苦、无私奉献的精神。

本课教学中,我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不仅包括课堂资源也包括课外学习资源,即个人知识,直接经验,生活世界。比如为了让学生更好的理解这双手的大、粗、硬的特点,我运用了直观对比、与生活经验相结合等方法,帮助学生形象感知,深化理解,从而也启发我们:回归生活,把学生的已有经验与学习内容结合起来,是促进学生思维发展的有效方式。再如,再学习数字描写的时候,我适当地利用我们学校的一些数字和张迎善创造的林地的一些数字来进行对比,学生就可以更直观地感觉到张迎善创造的财富之多。

在进行课堂总结时,我提出的问题是:对这双手,大家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面对这样一双与众不同的手,你想说点什么?学生结合自己的认识,谈了一些独到的感受,有的甚至发出了议论,提出了倡议。看似简单的小结,却将学生对这双手关注的视角,由表层的特点认识,转移到形成原因上,也由此,把对文本的理解和感悟引向了深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