拥抱别人的痛苦,抱慰。在很多中国家庭中,可以说是一种奢望。在一般的中国家庭故事中,哭,就像是一种罪过。无论是家长对孩子、还是孩子对家长,夫妻之间,都有这样的逻辑---只要哭,就等于我或者谁做的不够好。所以,尽量不要让对方哭泣。如果哭,会让健康的一些人感到焦虑自责,不健康的人会暴怒。人们不去尝试抱慰对方,而是希望对方停止哭泣,要哭的人给一个解释。

人们不去了解对方发生了什么事情,也不去理解对方有什么感受,只是寻求表面的没事。有一位妈妈描述说:他的孩子和他说,她想哭,但是怕爷爷奶奶说他。妈妈说:你哭吧,我拦着他们。孩子就哭了,这时候爷爷跑来来问发生了什么事情。妈妈做了简单的解释,爷爷回去了。关上门,让孩子安心的哭了一会。孩子之后就好了,谁也没解释什么。

很多中国家长对哭泣的态度,像是罪过;谈感受,像是羞耻。就其原因:你哭泣的时候,勾起了我内在哭泣着的小孩;你谈感受,勾起了我向人敞开心却不被看见甚至被羞辱的羞耻感。

但同时也是十分的矛盾,中国的父母与大人一面不接受孩子哭,另一面又喜欢“逗”孩子哭。举例子:

1、电梯里,一个4、5岁的孩子,央求妈妈打开牛奶,央求好久,妈妈打开居然自己喝起来,孩子急的哇哇直哭,妈妈和旁边的人感到好笑,在一边哈哈大笑,认为这是逗孩子玩。为什么成人总是喜欢辜负孩子对我们毫不设防的信任?

2、一个极端的“逗”孩子事件,孩子的父母常年在外地工作,一大群人拿孩子开玩笑说,你爸妈不要你了,再也不回来了,孩子一听就哭说不会的,爸妈不会不要我,可是人还是起哄说他的爸妈不要她了。孩子哭着跑开了,以后的每天去码头等船,人们发现孩子的精神有点不正常了。

哭也是一种表达方式,孩子最浅显的苦,孩子最好安慰的哭,家长为什么不能理解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