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善待孩子幼小的心灵

我们老师经常在一起谈论自己班里的孩子,我们都认为他们是小孩子,听不懂我们谈话的意思,但其实不然。那天,我刚进教室,丹妮正在教室里和小朋友玩耍,看到我,丹妮高兴的欢蹦乱跳。当时我正和另一位老师聊天。慢慢地,我发现丹妮话少了,而且好像不高兴了。户外活动的时间到了,我说:“丹妮,我们进教室外面站队吧。”她说:“不去。”我说:“怎么了?丹妮是个好孩子,跟老师去吧!”她很生气的说:“丹妮不是个好孩子!”我很奇怪,“谁说丹妮不是个好孩子?丹妮最乖了,是乖宝宝。”她更生气了——“丹妮不是乖宝宝。”我很纳闷,她怎么一会儿就变了情绪?仔细回想搜索,我一下子想起来——我和另一位老师说话的场景......

王老师说:“丹妮很调皮,经常看到她在院子里跑。”我随口说:“是啊,很不听话,还特别爱哭。”当时,丹妮在玩玩具,我以为她没听见,谁想到她不但听到了,而且对我的话很不满意。接下来很长一段时间里,丹妮经常会很生气的说:“丹妮不听话,不是乖宝宝。”我有意识的寻找各种机会表扬她,她才逐渐恢复到以往的快乐和活泼。我一直以为她比别的小朋友小,以为她无法理解我的话,真没想到,我无意间与别人寒暄时的谦虚之语,会给与她如此大的影响。

从那以后,我不敢再把丹妮当成懵懂的小孩子,而是像对待大人一样与她交流,在她面前讲话非常小心。而且,她在身边的时候,我总是对别的老师讲她表现好的地方,比如“丹妮很爱整洁,玩具玩好了,自己能放到原来的地方”等等,渐渐我发现,她也在努力的朝我赞美的方向靠拢,不但自己整理玩具,而且还督促班里的其他小朋友。孩子的心是那样敏感而又透明,我们教师无论在什么场合都要注意自己的言行,真正做到“为人师表”。

2、我的困惑

我在幼教这个行业已经有二十多年多了,但是一直有一个困惑,怎么去做一个让家长满意的好老师。

就拿我们班的那几大“金刚”来说吧,想让他们上课认真听讲,怎么就那么难,用一个最贴切的词语来形容,那就是“眨不得眼睛”。让他站起来吧,他站在上面都还打闹,根本就无所谓。我是软硬兼施,可效果还是不明显,对他们有比较严厉吧,但是家长们可能会有意见,如果太松了,由着孩子们,我觉得那是不负责任的,那是在害他,我的观点,宁愿严格的要求孩子,也不想让那些坏习惯和他做朋友,但是家长们能认可吗?有时孩子们做错了,批评的太厉害,家长们可能就会心疼,还有可能还会有些想法,但是孩子们进步了,这就是我们大家想看到的。

对孩子们无微不至的照顾,生活上的照顾,这都是我们应该做的,有时想,就由着孩子们来吧,只要孩子开心,但是无规则不成方圆,看着孩子们吃饭挑食,上课乱跑,洗手玩水玩的衣服都湿了,等等,我们能旁观吗?那是不负责任的老师。孩子在幼儿园不一定要学到很多的知识,但是我觉得应该让孩子们知道,什么是错什么是对,上课应该怎么上,吃饭怎么才能有营养,不挑食,如果在幼儿园任着孩子来,那走到小学,小学老师看到孩子们这样散漫,那么他会放弃教育这种散漫没有秩序的孩子的,小学学不好,那么中学,大学,还有希望吗?只有我们把好关,做好孩子的引路人,这才对得起我们称呼---老师!

3、解除孩子的心理恐惧

在上课过程中,我发现许多幼儿对所学知识掌握的较好,可适当你让他回答问题时,他却一声不吭,单击体会但问题时,他们时常态度积极,声音也相当洪亮。究其原因,这些孩子比较胆小,当老师提问时,他们由于害怕而不敢说话。这样的孩子往往比较内向,不喜欢和别的小朋友一起玩,常常把自己拒人于千里之外。为了打消孩子的这种恐惧心理,改变孩子的性格,让他们便的活泼起来,我鼓动那些活泼的孩子主动和他们一起玩,课间我还经常拿玩具和他们一起玩,一起做游戏,询问他们家里的事情,有时牵牵他们的小手,抚摸一下他们的头,消除他们心中的陌生感。这样,时间长了,他们渐渐地就融入孩子们中间。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对孩子表现出的种种现象。应采用积极有效的办法解决。

4、留心“小报告”

“老师,明明碰着我的手了。”“老师,强强打我了。”“老师,莉莉抢我的玩具。”······每次听到这样的小报告,我总觉得不耐烦。因此,我不太喜欢爱打“小报告”的孩子,认为他们是好事的。

可是,今天发生的一件事,却让我对“小报告”有了截然不同的看法。

活动课结束后,我让孩子们休息一会。不一会,亮亮跑来报告:“老师,明明的腿卡在凳子里了,拿不出来了。”我跑去一看,可不得了,只见明明的腿卡在凳子里,身子趴在地上,脚还向一边歪着。时间长了容易把脚歪断,真危险!我把明明抱起,慢慢的把他的脚拿出来,然后让明明在地上走了走,看孩子的脚没事,那颗悬着的心才算落了地。

一场意外事故避免了,我转过头对着那个打小报告的孩子说:“谢谢你,好孩子。”此刻,我的耳边又响起了一个个“小报告”。我忽然觉得,不能忽视小报告,因为它为我提供了真实鲜活的教育素材,又为我敲响了警钟,同时,这也是孩子们关心他人的表现。所以,我们老师平时要留心“小报告”。

5、糟糕的一幕

我放在桌子上的铅笔刀不见了,经过一番启发、鼓励,王鹏小朋友承认是他拿的,他把铅笔刀拿回家去了,并答应明天把铅笔刀拿回来。我表扬了他这种勇于做城市孩子的态度,可谁知下午离园时情况突然发生了变化。

离园时,王鹏的妈妈来接他,我把王鹏拿铅笔刀的事告诉了她,希望她和老师配合,帮助孩子改正乱拿别人东西的缺点。她听后立刻变了脸说:“没见过王鹏翔家里拿东西呀!”接着气汹汹的问王鹏:“你拿老师的东西了没有?快说!你要是拿了,看回家我不揍死你。”王鹏看了看妈妈,胆怯的说:“没有拿······“

这情景真令人痛心······

从这糟糕的一幕中,我和王鹏的妈妈都可吸取一些教训。幼儿由于年龄小不明是非界限,不善于区分集体的、别人的与自己的东西,有时会出现“私拿”现象。为培养幼儿的良好品德,保护其身心健康发展,我们既不能忽视这类小事,也不能小题大作,应该耐心细致、实事求是的处理。王鹏的妈妈把这件事看得太重了,又如此袒护孩子,迫使孩子说假话,这对孩子实在是有百害而无一利。

假如,我能在回避王鹏的情况下,与王鹏的妈妈交谈的细一些,互相沟通对孩子的关心和热爱之情,取得对待孩子“私拿”现象的正确共识,那就好了,就不会出现那糟糕的一幕了。

6、教师批评孩子也要讲究艺术

午餐后,我带孩子在户外玩,一会儿文文小朋友跑过来说:“老师,靓靓打我!”我一瞧,靓靓撅着嘴,一脸的不高兴。我走过去:“靓靓,注意点啊!”显然我的语气有些不耐烦,因为靓靓平时总爱招事。

又过了一会儿,凡凡小朋友跑过来对我说:“老师,靓靓拧我。”“怎么又是靓靓。”我心里嘀咕。当我看到她时,她只是低着头,象是等待着我的批评。我扪心自问:“我是否应该采用另一种教育方式呢?”于是,我轻轻叫过靓靓:“靓靓,刚才怎么了?”她理直气壮地说:“他们都抢我手里的玩具,我不给,他们就抢。我就不给!”我看看她手里的玩具:“呀,真好看,我也想跟你玩,好吗?”她高兴地点点头。我一边和她玩,一边自言自语:“如果想跟你玩的小朋友都加入进来,咱们更开心了。”靓靓听了我的话,很快就把刚才那几个孩子找来一起玩了起来。听着孩子们的欢声笑语,我为刚才的教育取得成功感到很欣慰,同时我也意识到:这又是一次良好的教育契机。于是,我对孩子们说:“玩具好玩吗?”孩子们齐声说:“好玩。”“靓靓有玩具让大家玩儿,咱们谢谢她吧。”于是,许多幼稚的声音一起说:“谢谢靓靓……”靓靓低下头不好意思地笑了。

这件事让我思考着自己平时的教育行为,我们每天可能都在处理类似的问题,但每次我都没有认真想过:我平时的教育行为是否有问题?是否让孩子接受?孩子是迫于老师的严厉接受的,还是心甘情愿接受的?“靓靓,你注意点啊!”这句常说的话不是批评却暗含批评,暗中已经将程程放在“犯错误”的位置上。一时的效应换来的却是孩子与你的陌生感,这样的教育不能深入孩子的内心,我们教师将最终不能与孩子和谐共处。在大力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我们确实要思考:批评不要随便出口,批评也是一门艺术。

7、教师表扬要慎重

一凡是个很乖的孩子,每次教师组织活动时,他都是第一个坐好,挺着胸,抬着头端端正正的,从来不做小动作,不和小朋友说话。因此,教师经常表扬他,把他树为小朋友的学习榜样。可最近一连几天,一凡每天早晨来到幼儿园总是哭,还要求妈妈中午接他回家,或找出各种理由不来幼儿园。这是为什么呢?我很纳闷。在一次家访中,我才了解到这都是表扬惹的祸。

其实,凯凯是个活泼好动的孩子,他喜欢和同伴游戏,喜欢放松地活动,不喜欢午睡等。在“乖孩子”的光环下,凯凯只能放弃自我,所以他痛苦,最终选择逃避。

了解一凡的情况后,我及时调整教育方式,减少对他的关注程度,减少对他的表扬,让他以平常的心态尽情活动。渐渐地,一凡变了,就像解除了“紧箍咒”的孙悟空,笑声多了,说话声音响了。

看着一天天开朗起来的凯凯,我想:这才是真实的凯凯。

8、怎样让孩子积极举手回答问题

平日的教育教学过程中往往会出现一种现象:教师提问时,总有一些幼儿跃跃欲试,积极举手发言。而另一些孩子与他们正相反,从不举手回答问题。有的老师认为不举手的孩子锻炼的机会少,为了促进孩子的发展,不举手也要叫他们发言,被叫的幼儿神情茫然,一声不响,这样做的结果是老师的目的不仅没有达到,反而使不举手的幼儿产生被提问的恐惧紧张心理,久而久之,会变得更加沉默和自卑。那么对于那些不举手的幼儿,我们该如何来鼓励他们,帮助他们树立自信呢?

在自己的教育实践中有了一些感悟:不爱举手的幼儿多为胆子小、性格内向的孩子,这种孩子需要关注和鼓励。例如,我们班的左志坤小朋友平时话比较少,也不爱笑,总是皱着眉头,特别是当老师注意到他的时候,他总是低着头将目光移开,当老师请小朋友念儿歌唱歌时,他总是变现得十分腼腆害羞,声音轻的像“蚊子”叫。而有一次,孩子们饭后自由活动时,左志坤和小朋友在一起看一本关于恐龙的书,他和小朋友在说着书中内容。我悄悄走到他身边,听到他正在有声有色的说着自己知道的恐龙知识,我感到非常吃惊,不由得竖起大拇指说:“你说得棒极了,以后请你把些知识将给小朋友听好吗?”左志坤听了认真地点点头。此后,左志坤慢慢的变得胆子大了,声音也响了,不再那么怕羞了,经常会听到他快乐的笑声,她的妈妈也说:“孩子胆子变大了,比以前活泼了。”

其次,在鼓励每个孩子都举手回答问题时,不急于找某个幼儿回答,而是留给幼儿充足的思考时间,并在此时用老师最富影响力的语言鼓励幼儿勇敢地把手举起来。而此时,如果从不举手的孩子举起了手,一定马上把机会给他,不管他回答的是好是坏,教师都应对他这种勇敢的尝试给予肯定。相信有了这良好的开始,不爱举手的孩子会慢慢勇敢、大方起来。

再有,在活动中,要给幼儿创设一个轻松的学习、参与的气氛。例如,在日常教学中,可以尝试组织幼儿玩接龙问答游戏,即当提出一个问题,让幼儿思考之后,每个幼儿按坐位顺序依次回答,幼儿不必举手,只需站起来说说自己的看法。为了保证回答过程像一条龙连贯下去,每个幼儿都会努力思考,认真回答。此时,平时不爱举手发言的孩子也会消除紧张的心理,轻松自然地站起来,有的甚至会回答得十分精彩。

每个孩子都不尽相同,作为教师应善于了解每个幼儿的性格特点,促使每个孩子在原有水平上获得不同程度的发展。调动起不爱举手、不善于表现的孩子的积极性,让他们变得活泼、开朗起来,这样的教育才算真正收到了效果。

9、让孩子体验“谦让”的快乐

“谦让”是我们在孩子发生争抢或其他问题行为时经常对他们说的一个词。我们常常发现孩子们也会说这个词,但却不会这样做。更可笑的是有的孩子认为“谦让”指的是别人让自己,这说明孩子们并不理解谦让的意思。

有一天,明明吃点心比别人慢些,等他到建筑区时,他想用的桥型积木不够了,他想从别的小朋友那里拿两块,可没人给他。他急得哭起来。听完他的哭诉后,我请他和建筑区里的文文商量。受到暗示的凡凡马上痛痛快快地拿出桥型积木交给明明。为了让明明把受到帮助的快乐表达出来,也为了让帮助人的凡凡体验到帮助别人的快乐,我说:“明明,凡凡把积木让给你,你高兴吗?”明明笑眯眯的说:“我高兴,谢谢你!李一凡。”我又问:“明明,下次凡凡玩具不够需要你的帮助时,你会帮助他吗?”明明会意地说:“我会的。”我把明明的话告诉了凡凡,凡凡也很高兴。通过这种方法,让孩子们知道了“谦让”能给别人带来快乐,将来别人也会用“谦让”回报自己。

区域结束后,我编了一个小故事讲给全班小朋友听,告诉小朋友:“以后如果发生这样的事情,可以向他们这样解决。”通过活动,培养了孩子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减少了“告状”的现象。

“谦让”是幼儿容易说但不容易做到的事情。让孩子们体验“谦让”带来的快乐、不“谦让”带来的不快乐,使他们真正的理解“谦让”意义,使“谦让”真正的变成孩子们的主动行为。

寿光市侯镇台后幼儿园 张红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