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前举办的首届“流动儿童学前教育发展论坛”上,许多学前教育专家就“流动学前儿童的家庭教育及其社区融入”分享了自己的研究成果。

■建立援助机构

帮助农民工父亲参与家庭教育

在当代中国的多数家庭,父亲依然扮演着家庭“顶梁柱”的角色,许多父亲都认为“挣钱养家”是他们不可推卸的责任。来自社会上的压力,使许多父亲忽视了自己在家庭教育中的作用。为了给农民工的家庭教育提供更加完善的参考样本,使他们更顺利地融入当地社区,奕阳教育研究院的于昕利将研究聚焦在“农民工家庭教育的父亲参与”上。

调查选取了6位农民工父亲作为深度访谈的对象,希望能从父亲本人的视角建构父亲参与的观念并分析影响因素。调查发现,城乡二元结构从制度层面影响了农民工父亲对子女的期望值。由于农民向上层社会流动渠道的有限性,农民工父亲希望通过上学改变子女的“身份”,因此,他们虽然对子女的教育问题比较关心,但是仍然要为生计疲于奔命,而对家庭教育中的父亲参与表示“无能为力”。

调查发现,农民工家庭中孩子的生活多以母亲为主要照顾者,父亲往往以辅助者的角色参与。但是农民工父亲对于“能够更多地陪伴孩子,有较多时间教育孩子”的 “意愿”比较强烈,他们对子女的情感表达较少,而学业辅导、规则约束较多。父亲们自述,在农村的时候,没有督促、指导孩子学习的意识和习惯。部分农民工父亲依旧会采取从家乡习得的暴力手段来解决问题,虽然他们有时也会质疑暴力管教的有效性,但是他们更愿意相信根深蒂固的观念——“不打不成材”。

针对这些研究结果,于昕利建议,在国内实行家庭教育中父亲参与的援助机制,对农民工等弱势群体的家庭教育实行援助。她认为,建立家庭教育的援助机制,首先,需要立法来保障政府行动;其次,还需要多个政府部门的合作;再次,建立援助机制需要教育、心理、法律、社会学等各个领域的学者跨学科合作,为政府部门提供理论支撑。

于昕利还建议组建农民工社区亲子服务中心。她指出,农民工群体在城市中往往呈现“社区型流动”的特点,建立社区亲子服务中心也能推动父亲参与的社会支持网络。缺乏社会网络支持是影响父职期待的一个很重要的因素,有研究证明,专门针对父亲参与设计的亲子课程项目可以有效帮助男性提高其父职期待,并减小父亲参与与母亲参与的“鸿沟”。

■放宽入学限制 简化入园手续

增加流动幼儿接受学前教育的机会

为了了解流动幼儿所在学前教育机构的现存问题,以及流动幼儿父母对学前教育的需求,探讨其影响因素,提出既能满足其需求又能适应北京地区实际情况的可行性建议,中华女子学院教师邹敏参与了“北京市流动幼儿学前教育现状研究”。该研究主要针对随父母或其中一方离开户籍所在地去其他地区生活的3—6岁儿童。

该研究选取了128位在北京生活的3—6岁流动幼儿父母进行调查。这128位流动幼儿的父母中,89.8%来自农村,教育程度集中在初中和小学,但他们大都希望孩子能进入质量好的公办园。然而,调查显示,他们中仅有1人的子女进入公办园,有77人明确表示进不了公办园。究其原因,他们认为,入公办园很难,除学费较贵外,没有北京户口、居住地附近没有公办园、需要托关系,需要房产证等各种证明也是重要原因。

虽然大多数父母希望孩子能够进入师资水平高、安全又离家近的公办园,但是由于上述种种原因,他们中的部分人还是为孩子选择了收费便宜、房舍和师资条件相对较差的村园、个体园。调查称,这些园所多分布在城乡交界处,规模普遍较小,收费低廉,设施简陋,教育教学质量不高,偏重知识的传授,有的园所甚至一学期下来没有开过家长会,部分私人办的非注册幼儿园的活动室只有十几平方米,安全、卫生条件均存在不少隐患。

下一页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