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孩童年代,所有的动作与行为习惯都来源于父母对孩子们的灌输。不良的行为习惯往往是一种顽疾,一旦形成,改起来就很难。所以做家长的发现问题苗头,就应该及时跟进,引导和帮助宝宝纠正。否则随着年龄的增长,小的不良行为发展到更大的问题,就不是后悔可以解决的了。

 对于小龄宝宝的不良行为起因很简单:

1.模仿。孩子天生就有模仿的能力,从很小的时候,就会模仿大人的表情,再大些就模仿行为动作,因此宝宝的一些不良行为实则是从身边的人那里模仿而来的。例如家长发火、摔东西,这些都会被宝宝模仿,成为日后的不良行为。

2.情绪自控能力较弱。宝宝因为神经纤维未完善,神经兴奋强于抑制,因此很多时候不良的情绪就通过行为表现出来。而宝宝的自控力差还同他生活的环境有关,如果身边的人经常溺爱他、迁就他,任其所为,那么孩子必然失去自控力。

3.家庭成员的不良影响。家庭是孩子成长的摇篮,家庭教育的重要方式是通过父母的一言一行去影响孩子。因此当孩子出现不良行为时,家长必须要反省,并及时纠正自己在孩子面前的行为。

 纠正宝宝的一些不良行为习惯:

 1. 公共场所撒泼:宝宝这个行为是家长最头疼的。因为公共场所,宝宝得不到想要的东西,就大哭大闹,甚至躺在地上撒泼。作为家长,不想纵容宝宝的这个习惯,想坚持自己的态度,但在身边来往人的目光下,却又感到尴尬,想赶紧让宝宝停止这样吸引人目光的行为。那么是妥协还是坚持呢?其实,宝宝是非常聪明的,你妥协一次,他就会再次用这样的招数让你就范。所以,家长在宝宝那里表明的态度一定要坚持,你从第一次的坚持,就会让宝宝记住无论他如何哭闹,结果没有不同。有时也要狠心的离开一下,例如:宝宝不走,你就轻松的跟他说:“那你留在这里看吧,我要回家了。”又或者采用分散注意力法:“我去那边看看有什么好吃的,我记得有你爱吃的……”。

2. 攻击行为:这个行为在小龄宝宝中很多见,因为宝宝语言能力较弱,无法表达自己想法之下,就会肢体语言增多。久而久之,动手就成为了习惯,这是非常不可取的。当家长发现宝宝有打人的行为,要马上制止,甚至可采取换位方式,让宝宝尝试下被打的感觉。否则发展下去,攻击性行为绝对是日后影响孩子交往的一个障碍。家长在宝宝们最初的交往过程中,不应先考虑孩子是不是会吃亏。我见过很多家长过多参与到孩子之间正常的交往中,对自己的孩子过分保护,对别人的孩子却强调谦让分享,这样的做法会使自己的孩子越发骄纵,然后变得更加任性无理。

3. 把别人东西占为己有。由于孩子年龄小,看到好的东西就想占为己有,这与道德无关,是孩子对于所有权问题还不是十分明确,但家长必须进行积极主动的引导。很多宝宝玩了别人的玩具,只要到了自己的手里,再要回去,他就会当成自己的东西,拼命保护。因此家长在每次宝宝拿别人玩具玩之前,就要先告诉宝宝这个是别人的,玩一会儿要还给人家。最好让宝宝之间用交换玩具的方式来玩,这样既让他逐渐对自己和别人的东西有了概念,同时也增强了宝宝与他人的分享意识和交往能力。

行为是性格的反应,塑造良好的行为习惯,让宝宝拥有健康良好的性格发展,家长们需要付出更多的耐心和责任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