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期三周的校内公开课已结束。本次校内公开课由低年级到高年级,让我系统地了解到整个小学语文教学的不同年级的特点。在这次公开课教学中,我执教了苏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螳螂捕蝉》第一课时。下面,就这一课时的教学谈谈感想。

这是一篇寓言故事,讲的是一位少年以树上的螳螂欲捕蝉,却不知被身后的黄雀即将啄食的故事,劝诫吴王一心想得到眼前的利益,顾不到身后的隐患是危险的。全文分“决意伐楚→巧妙劝说→打消念头”三部分,结构紧凑、前后照应、生动有趣、寓意深刻。对寓言这一体裁,学生并不陌生。但学生往往只注意故事的情节,不善于思考蕴含的道理。因此,教学时要引导学生抓住揭示寓意的语句,围绕具体形象的故事,理清“蝉、螳螂、黄雀、少年”间的关系,探究“眼前的利益”和“隐伏的祸患”,从而深刻理解文章内容,领悟告诉人们的道理。

本文结构特别,故事中套着故事,应找准切合点,直奔中心,使其形散神聚。而“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的故事,与题目文意间的距离最小。所以,在第一课时教学中,我的设计教学预设如下:“激趣导入→预习反馈→听故事,理脉络→看图片,品故事→留悬念”。

在激趣导入部分,我设计了“巧填八字成语”这一练习,此环节的设计,通过学生展示自己的积累成绩,达到学习的成就感,从而提高学习的积极性。

在“听故事,理脉络”环节中,一个让学生“尝试用四字词语概括这则寓言故事的起因、发展和结果分别是什么?”练习,极富挑战性,一下子激起了学生的表现欲。学生众说纷纭,但又不乏经典之语。

理清课文脉络后,我出示了一张“螳螂捕蝉”的图片,引导学生快捷迅速地把注意力指向第9、11自然段,指导他们“认真读一读这段文字,圈画故事中涉及到了哪几个具体对象,它们之间存在怎样的关系,试着画一画示意图。”并想象“蝉”、“螳螂”、“黄雀”,心里都在打什么如意算盘呢?如果你遇见这种状况,你打算怎样告诫它们呢!通过这一系列的合作学习,学生很快明白了其中的寓意。

在本课教学设计中,一是体现了合作式学习,学生对故事的品读、感悟等,都以小组的形式进行;二是倡导了个性化学习,允许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学习、表现课文。以人为本,注重自主探究、自主感悟、合作交流,让学生学会学习;在读中质疑、读中感悟、读中积累,让学生学会读书;读议结合,提供充足的表达机会,让学生学会表达。

由于时间关系,没能让学生写一写读这则寓言的感想。其实,这也是一个很好的巩固练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