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课第二课时的设计思路为:

一、画锯齿,了解锯的特性;

二、自主探究,对文本进行质疑;

三、分析文本,了解发明历程;

四、延伸文本,进行科学教育引导。

教学过程

一.画锯齿,了解锯的特性

1.读课题,点明“锯”。

2.学生间互相展示自己所画的不同形状的锯。

3.关注“锯”的基本特性:锯齿。 请学生简述锯齿的形状及作用。

二.质疑文本,呼应课题

1.对于“锯”,你有什么样的疑问?(学生交流,教师给予板书)

2.“是呀!锯是谁发明的呢?他是怎样发明了锯的。让我们一同走进课文,踏上当年的发明之旅。” 【通过课前“画一画”活动,使学生直观地认识到锯齿的形状及作用,为后文学习“小草”与锯之间的联系打下基础。同时点题思考,由学生自主质疑,板书问题,从而创设了课堂研究的良好基调,化文本学习为学生的自主需求。】

三.探究“锯”的发明

1.学习定位:课文哪些自然段讲述了锯的发明呢?(课文第三、四自然段)

2.自由读课文第三、四小节。

(一)仔细观察,发现小齿

1.师生交流:是什么启发鲁班发明了锯?(小草)

2.出示小草图,这是棵怎样的小草?课文的哪一句话告诉了我们?

3.出示句子,读句:“鲁班仔细一看,发现小草的叶边上有许多小草”

4.体会“仔细一看”“发现”,比较“看到”。

(1)指名演示“仔细一看”理解看得认真,看得全面。

(2)“发现”是有研究地,并且从看中有了一定的收获。再次说明是在“仔细观察”

(3)再读句子,板书:仔细观察,发现小齿

5.小草的叶子边上有许多小齿,可真厉害!课文中哪几句话写出了这个意思?请你读读课文把它们划出来。

(1)自由读课文

(2)学生交流后出示句子: “忽然,他的手指被一根小草划破了,流出血来。” “一根小草怎么会这样厉害?” “他试了试,在手指上一拉就是一道口子。”

(3)这几句话该怎么读才能显出小草的锋利? (互相评议,指导读)

上一页
下一页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