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材简释

《锯是怎样发明的》是全日制聋校实验教材第九册中的一篇讲读课文。它讲述了鲁班从小草划破手指中得到启发,发明了锯的传说故事。文章语言通俗易懂,重点之处在于引导学生理解鲁班从小草划破手指这样的平凡小事中提出疑问,并通过仔细观察,展开想象、动手改进,从而发明创造了新的劳动工具。使学生感受到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智慧,学习鲁班善于观察思考的创造精神。

学情分析

聋生由于听力上的障碍,导致其语言积累少,语言表达混乱。学习有意观察不持久,通常依靠视觉所获得的形象和表象来进行思维,思维具有明显的形象性和片面性。因此,对于本课中鲁班如何通过仔细观察小草,认真思考,比对并改进劳动工具这一过程,就不能很好地理解。

设计理念

本课设计依据“以读为本”“尊重个性”“自主合作”的理念,采用交流合作、集中反馈的教学方法,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充分放手让学生通过自读、自悟和合作学习来体会文章的科学内涵,训练发言聋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提高其语文素养。

目标预设

知识与技能

1.读懂长句,理解句子的意思,了解鲁班是怎样受到启发,从而发明锯子的。

2.能背诵、默写课文第三、四自然段。 过程与方法: 通过析读文本,展开讨论,了解鲁班是怎样通过仔细观察、认真思考、勇于实践,从而发明锯的。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文本的学习感悟,使学生受到科学教育,懂得只有善思爱想,才能有所创造。

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课文内容,了解鲁班是怎样通过仔细观察、认真思考、勇于实践,从而发明锯的。懂得只有善思多想,才能有所创造。

教学课时

第二课时

设计思路

语文学习应让学生充分接触文本,感受文本,在感悟与思考中有所启发,有所收获。因而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强调一个“读”与“思”,让学生在读中想像,在读中思考,从而走近人物,走进文本情境中,与文本产生深刻共鸣。与此同时,训练发展聋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与思维能力。

本课第二课时的设计思路为:

一、画锯齿,了解锯的特性;

二、自主探究,对文本进行质疑;

三、分析文本,了解发明历程;

四、延伸文本,进行科学教育引导。

教学过程

一.画锯齿,了解锯的特性

1.读课题,点明“锯”。

2.学生间互相展示自己所画的不同形状的锯。

3.关注“锯”的基本特性:锯齿。 请学生简述锯齿的形状及作用。

二.质疑文本,呼应课题

1.对于“锯”,你有什么样的疑问?(学生交流,教师给予板书)

2.“是呀!锯是谁发明的呢?他是怎样发明了锯的。让我们一同走进课文,踏上当年的发明之旅。” 【通过课前“画一画”活动,使学生直观地认识到锯齿的形状及作用,为后文学习“小草”与锯之间的联系打下基础。同时点题思考,由学生自主质疑,板书问题,从而创设了课堂研究的良好基调,化文本学习为学生的自主需求。】

三.探究“锯”的发明

1.学习定位:课文哪些自然段讲述了锯的发明呢?(课文第三、四自然段)

2.自由读课文第三、四小节。

(一)仔细观察,发现小齿

1.师生交流:是什么启发鲁班发明了锯?(小草)

2.出示小草图,这是棵怎样的小草?课文的哪一句话告诉了我们?

3.出示句子,读句:“鲁班仔细一看,发现小草的叶边上有许多小草”

4.体会“仔细一看”“发现”,比较“看到”。

(1)指名演示“仔细一看”理解看得认真,看得全面。

(2)“发现”是有研究地,并且从看中有了一定的收获。再次说明是在“仔细观察”

(3)再读句子,板书:仔细观察,发现小齿

5.小草的叶子边上有许多小齿,可真厉害!课文中哪几句话写出了这个意思?请你读读课文把它们划出来。

(1)自由读课文

(2)学生交流后出示句子: “忽然,他的手指被一根小草划破了,流出血来。” “一根小草怎么会这样厉害?” “他试了试,在手指上一拉就是一道口子。”

(3)这几句话该怎么读才能显出小草的锋利? (互相评议,指导读)

(二)认真思考,研究小齿

1.从这些句子中,我们感受到了小草的锋利,可你看„„ 出示句子:“他试了试,在手指上一拉就是一道口子。”读一读。

2.交流:鲁班为什么而试?

3.那么这时,鲁班又想些什么呢?出示句子: “如果照小草的叶子那样,用铁打一把有齿的工具,在树干上来回拉,不是比用斧子砍强得多吗?”

(1)这句话很长,谁能读好?指导读。

(2)理解句子 “照小草的样子”:有许多的小齿 “在树干上来回拉”(出示图片) “不是比用斧子强得多吗?”:“强”快、省力。 请学生读句选择意思:

①是比用斧子强得多(锯子好);

②不是比斧子强得多(斧子好)

4.齐读句子。小结并板书:鲁班在认真思考,研究小齿

(三)动手尝试,运用小齿

1.鲁班的设想成功了吗?读第四节的最后一句。

(1)哪儿个词最能体现鲁班成功了?(果然)

(2)指导读句。了解“马上”学习鲁班经过观察、思考有所得之后,及时进行尝试运用。

2.小结板书:是呀!在经过仔细观察、认真思考之后,鲁班迅速动手尝试,把小草上的小齿运用到了木工工具上,从而发明了锯。 【新课程倡导自主、合作的学习方式。在“鲁班发明锯”的整个学习过程中,主要通过对重点词句的品读、分析,让学生多加交流、讨论,意在改变聋生语文学习中泛泛而谈的现象,打破文本原有顺序,从一类句子、一个词语出发,充分调动其生活情感经验,让他们感受“小草的厉害”,体会鲁班对小草的仔细观察、认真思考与大胆尝试运用,从而了解鲁班之所以发明成功的原因所在。这种立足文本,从词、句出发的方式,可以让学生在学习中更多地接触文本,理解文本。】

四.解决问题,学习鲁班

1.齐读课文第三、四节,完成填空 鲁班的手指被小草划破了。他想,一根小草怎么会这么( )?鲁班仔细一看,( )小草的叶子边上有( )。他试了试,在手指上( ),就是( )。这件事启发鲁班发明了锯。

2.拓展运用,点题小结全文 师:鲁班发明了锯,使得伐树的速度提高了,解决了盖宫殿的首要难题。当时与鲁班一起干活的人很是佩服他,但也十分好奇,一直追问鲁班是怎么发明出锯的。你猜,鲁班会怎么说?(学生叙述)

3.学习鲁班良好品质 了解了鲁班发明锯的历程,你想对鲁班说些什么?

五.布置作业,课外巩固

1.诵读课文第三、四自然段

2.阅读《鲁班造伞的故事》《鲁班和船橹》,感受鲁班仔细观察、认真思考、勇于动手的好品质 【经过交流讨论,了解鲁班发明锯的经过之后,由课题出发,以回答课上所提问题的方式来总结全文,体现课堂从质疑到解疑,并有所启示的过程。同时利用阅读链接来拓展延伸,评人物特性,给予聋生良好的说、练及课后拓展阅读的机会,情感教育目标悄然以达。】

板书设计

仔细观察,发现小齿锯是怎样发明的认真思考,研究小齿 动手尝试,运用小齿 [教学反思]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让学生走进文本,与文本对话,是阅读教学的基本要求。“与文本对话”,就是让学生接触文本、体验文本,用自己的生活和经验与文本相互作用,共同建构起文本的意义,并获得精神与情感的提升。可见,语文教学应充分引导学生与文本间的对话。 为实现这一目标,在本课的教学设计中,首先由课题点入,让学生自然而然地抛出心中所疑:锯是谁发明的?是怎样发明的?从而走进文本,以一个大的问题统领文本,让学生在读书解疑中有所收获,有所启发。这样,文本的学习就成了学生自主探究的一个良好的平台。问题源于文本,并将在文本中寻求到答案。文本距离学生不再遥远、陌生。 其次,在理解文本内涵时,是最能展示学生阅读个性的时候。教师鼓励学生摆脱一切思想的束缚,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已有知识,对文本进行个性化理解,大胆质疑,提出个人的思考与看法,教师适时地进行引导、点拨、归纳、总结。

针对聋生语言积累少、对词句感知不敏感的现状,在本课的教学设计中,多次关注了文本句子的学习。打乱文本原有的顺序,挖掘句子所潜在的内涵,引导学生去比较、去感受、去领会鲁班在发明锯的过程中所经历的观察、思考、尝试,从而使人物形象更加生动,文本内容更加贴近学生实际,在无形中突破了教学重、难点,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益。 再者,拓展教学已成为时下阅读教学的一个亮点。它能促使学生更深地思考,情感得以升华,想象能力、创新精神、语言表达能力得到锻炼。在本课的教学设计中,为引导学生更深刻地理解文本,立足文本内容,设计了“鲁班自述锯发明过程”的语言训练内容,将文本从第三人称转变为第一人称,在叙述中既加深对文本的理解,又发展了聋生的语言思维能力。 总之,语文学习是兼具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在聋生的语文学习中,我们要想方设法引导聋生多接触文本,在与文本的摩擦中,有所启发,有所发展,提高语文综合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