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材简释

《锯是怎样发明的》是全日制聋校实验教材第九册中的一篇讲读课文。它讲述了鲁班从小草划破手指中得到启发,发明了锯的传说故事。文章语言通俗易懂,重点之处在于引导学生理解鲁班从小草划破手指这样的平凡小事中提出疑问,并通过仔细观察,展开想象、动手改进,从而发明创造了新的劳动工具。使学生感受到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智慧,学习鲁班善于观察思考的创造精神。

学情分析

聋生由于听力上的障碍,导致其语言积累少,语言表达混乱。学习有意观察不持久,通常依靠视觉所获得的形象和表象来进行思维,思维具有明显的形象性和片面性。因此,对于本课中鲁班如何通过仔细观察小草,认真思考,比对并改进劳动工具这一过程,就不能很好地理解。

设计理念

本课设计依据“以读为本”“尊重个性”“自主合作”的理念,采用交流合作、集中反馈的教学方法,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充分放手让学生通过自读、自悟和合作学习来体会文章的科学内涵,训练发言聋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提高其语文素养。

目标预设

知识与技能

1.读懂长句,理解句子的意思,了解鲁班是怎样受到启发,从而发明锯子的。

2.能背诵、默写课文第三、四自然段。 过程与方法: 通过析读文本,展开讨论,了解鲁班是怎样通过仔细观察、认真思考、勇于实践,从而发明锯的。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文本的学习感悟,使学生受到科学教育,懂得只有善思爱想,才能有所创造。

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课文内容,了解鲁班是怎样通过仔细观察、认真思考、勇于实践,从而发明锯的。懂得只有善思多想,才能有所创造。

教学课时

第二课时

设计思路

语文学习应让学生充分接触文本,感受文本,在感悟与思考中有所启发,有所收获。因而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强调一个“读”与“思”,让学生在读中想像,在读中思考,从而走近人物,走进文本情境中,与文本产生深刻共鸣。与此同时,训练发展聋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与思维能力。

下一页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