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是交际的工具,在人们的交往中起重要作用,语言教育是专门的语言活动,他遵循着由具体到抽象,由简单到复杂,由近到远的规律,这个特点,就是幼儿交往中语言的互动效应。幼儿在与同伴交往中愿意用语言表达,与同伴分享信息,成为语言的参与者的动力,使他们灵活运用语言沟通,这就是互动效应。|幼儿处于群体的交往过程中,交往中语言的使用使幼儿互相学习、使用、理解词汇、句子,自觉吸收群体中的词汇信息,丰富自己的词汇库,使幼儿之间起互动促进的作用。幼儿园一日课程中,师幼双方总是在共同的交往中沟通互动,没有交往,教育关系便不能成立,那我们教师在互动中又是怎样的角色呢?

一、聆听孩子们的心声,激发孩子参与语言活动的动机

每个幼儿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他们的社会背景及社会生活经验都不同,所以他们对问题的解决方法及观点都不同,就如我们这些刚上小班不久的幼儿,他们每个人的爱好、兴趣、特长都不同,语言能力也不同。由于他们的年龄特点因素,部分幼儿还存在发音不清的现象,这必须通过平时多运用语言大胆交流,认识新朋友,适应新群体。他们自由地谈论个人有意义的经验或讨论一个有趣的事件、问题时,共同的话题常使幼儿在自由的气氛中各抒己见,参与交往,促进语言的发展。在幼儿园里,我们常看见幼儿按自己的方式把自己的事情兴高采烈的告诉老师。如在餐后活动中,一位幼儿说:“老师,我知道小鸡喜欢吃虫子。”另一位幼儿也说:“小鸡还喜欢吃米。”第三位幼儿说:“小鸡还吃菜呢,这是我亲眼看见的。”也许,一般人听起来觉得他们幼稚可笑,但作为我们老师,应时刻重视聆听幼儿的心声,其效果是任何“说教”所难以取代的。只要孩子走到老师身边看着我们的眼睛有话欲说时,我们第一反应应该是惊喜、和蔼和接纳,应蹲下身来,以真诚的微笑表示很感兴趣的倾听,及时鼓励他表述,从中了解其发展水平、个性特征、情感爱好等。

二、让有语言障碍的幼儿树立信心,解决问题

不是每个幼儿的交往能力和语言能力都是很好的,由于各种心理因素及语言环境的刺激,使个体间存在差异。因此,语言互动在自然环境里幼儿心理保持平衡,容易建立语言接触,树立与人交往的信心。班里有个叫刘瑾的小朋友,在学期初,老师家访,她总躲在沙发后不见人,老师呆多长时间,就躲多久,不愿把幼儿园的事情告诉爸爸妈妈,平时不敢和同伴来往。针对她这特殊情况,我利用课余时间鼓励她与人交谈讨论,与同伴合作、游戏。一次美工课,我们画“小鸡”,刘瑾虽画得很粗糙,在小朋友们眼中并不觉得漂亮。但后来,我留意一下她的作品里还大胆地添画上一些黑色小圆和一些长长的线。便好奇的询问她:“这是什么呀?’她兴奋地说:“是小鸡的黑脚印,它正在吃长长的蚯蚓呢!”它的想象和表达让我分外惊喜,我马上的肯定了她的说法,她便笑眯眯的,像是在谢谢老师对她的关注。后来,我还在集体画面前表扬了她的大胆想象和作画手段。打这以后,刘瑾变得乐意和同伴、成人谈话及参加合作活动。由此可见,师生语言互动、生生语言互动,使得语言障碍的幼儿克服心理障碍,树立信心,交往的情

绪也相对稳定、和平。

三、关注孩子们的探索,共享孩子们的快乐

好奇好动是孩子的天性。他们爱提出疑问,也会忍不住动手动脚探个究竟。教师应为孩子的探索活动创造宽松的环境,让每个幼儿都有机会参与尝试,支持、鼓励他们大胆提出问题,发表不同意见。孩子的探索如同游戏一般,为孩子提供适宜探索操作的时空和材料,关注他们的探索过程。本学期的语言教研活动中,儿歌《小鸡》,让我真正体会到幼儿在玩中学、学中玩的滋味。我在课前准备了草地“绿色地毯”,铺满了白米和“小虫”等,让幼儿听着音乐在“草地”上表演寻食,我当了“老母鸡”,和“小鸡”们玩着一起多开心。当音乐一停,便问幼儿:“小鸡是怎样叫的,爱吃什么······”幼儿在玩中感知,从而,自然地用儿歌中的语句回答,启发他们说出:“尖尖嘴巴黄黄衣”这种活动既增加了孩子门之间、教师与孩子门之间的情感交流,同时也增加了孩子们在教师的引导下发展自己的能力,既满足了孩子门的活动需要,又尊重和发展了孩子们主体性。童年时期,该是人一生中最为快乐的时期,如果老师能感受孩子们的快乐,走进孩子们的童年世界,兴高采烈地和他们一起为活动的成功而开怀,主动地领着胆怯的孩子参与大家的活动中,分享孩子们的快乐。那孩子们将会在老师的表情和行为中,感受到与老师之间的亲密无间,这种感情和体态的对话,能敞开孩子门的心扉,促进孩子们积极交往和情感交流。

幼儿语言交往中的互动,作为我们教育本身,它对幼儿的成长,富有着深远的教育价值。是《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的精神所在,也是幼儿教育的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