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肠梨形鞭毛虫病并不少见,但因其临床缺乏特异性症状及体征常易误诊和漏诊。

1、临床资料

男12例、女8例。年龄2~3岁5例。3~7岁15例,病程6~15天11例。15~30天9例。上腹沉痛9例,脐周阵痛1l例。其中l例右上腹阵发性绞痛。呕吐6例,腹泻18例.其中脓血便7例,水样便6例,大便性质不定5例。每日7~15次不等。发热16例,其中6例高热,皮肤黄染5例。I营养不良体征2例。肝脏肿大5例,肝区压痛5例,莫非氏征阳性l例。肠鸣音活肤16例。外周血;Hb 60~90g/L 4例,~110g/L 6例,白细胞≤10×109/L 6例,>10×109L14例,中性0.6~0.85,大便常规检查脓细胞(+++)~(+)11例,红细胞(++)~(+)11例,脂肪球(++)~(+)7例。大便2次以上培养均无菌生长。大便均经3次以上检查才发现包囊6例,滋养体14例。

2、误诊情况

急性病毒性肝炎4例,急性胆囊炎1例,急性胃炎2例,慢性菌痢4例,鼠伤寒沙门氏菌肠炎4例,秋季腹泻4例,营养不良1例。

3、讨论

从本资料看,大部分误诊者均有腹痛、腹泻等症状,与一般腹泻病临床表现井无特异性,大便前3次检查均未发现犁形鞭毛虫包囊或滋养体.这是本组误诊的主要原因。梨形鞭毛虫经肠道传播,此虫可寄生于人体小肠上段,尤其是十二指肠内,也可寄生于胆囊、肝胆管、胰管内引起相应部位粘膜充血、水肿及浅表溃疡.加之该虫的机械刺激妨碍宿主消化系统正常活动和吸收功能,执而出现一系列症状。当该虫侵犯胆囊、胆道时就会出现右上腹阵发性疼痛.发热等胆囊炎症状,如果经抗菌等常规治疗无好转即应想到本虫感染之可能,当该虫侵及肝胆管时临床就会出现乏力、纳差、厌油腻、尿黄、皮肤黄染、肝脏肿大、谷丙转氨酶升高等病毒性肝炎症状,此时极易误诊。如果经一般保肝治疗上述症状无好转.临床又伴有腹泻.应反复查包囊及滋养津.以除外本病,如果该虫侵及十二指肠,临床即酷似胃炎或十二指晒溃疡,给一般抗溃疡和治胃药无效时就应积极查该虫包囊及滋养体,必要时行十二指肠引流液检查,如引流液乙、丙二部胆汁中查到此鱼包囊或滋养体即可确诊,如仍未发现,则应以十二指肠镜行十二指肠活检.在此粘膜中发现车虫滋养体即可确诊,慢性患儿易致营养不良,此时肠粘膜皱壁消失,各种消化酶分泌减少导致吸收不良性腹泻形成恶性循环。又由于病变程度不同,临床上又可出现脓血便,水样便,蛋花样便等,久用抗生素治疗无效,当出现发热时常常易误诊为慢性菌痢,鼠伤寒沙门氏茵肠炎等。因此,遇此情况,在除外耐药菌株的同时应首先想到该病。反复查梨形鞭毛虫包囊和滋养体,并投入灭滴灵试验治疗。磺酰眯唑治疗本病具有用药少、疗效佳的优点,临床宜推广使用。

上一页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