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课程标准的指导下,教师更应该向研究型的方向发展,不能一味地照本宣教教,在实际的教学中要不断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使我们的教学更加完善。

在一线的教师都会发现,现在的教材有很多地方值得改进,但苦于没有权利参与教材的编写,也没有机会和编教材的人谈,所以教师既是有好的想法,也往往是藏在自己的心里,时间一长,原有的想法也渐渐被遗忘。的确这是我们做教师的无奈。

在小学数学十二册的教材中,有一个单元,有这样的教学安排:比—比例—比例的基本性质—正比例(关系)—反比例(关系)。在教学完成后,让学生写一个比例出来,学生会很容易地写出类似:2:3=4:6;14:7=42:21这样的比例。叫学生写一个反比例出来,学生往往会写出:路程一定,速度和时间成反比例;工作总量一定,工作效率和工作时间成反比例;这样的文字表达式。

本人认为在“比—比例—比例的基本性质—正比例(关系)—反比例(关系)”这个教学链中如果加入一个内容“反比例”,使之变成:“比—比例——反比例—比例的基本性质—正比例(关系)—反比例(关系)”会使整个教学内容变得更完美,使学生学的更轻松。

为什么呢?

先来认识一下我说的“反比例

我先来讲一讲教学链中“反比例”的内容:首先是对反比例的定义:表示两个积相等的式子叫做反比例。这个定义和比例的概念类似,区别在于一个是“商(比值)相等”,一个是“积相等”。如7×8=14×2;9.6×2.8=3.2×8.4……这些都是反比例的实例。

接下来说说“反比例”和“反比例关系”的区别,可以举两个例子:A、7×8=14×2是一个反比例;B、路程一定,速度和时间成反比例;这讲的是反比例关系。从这两个例子中我们可以看出它们的区别,“反比例”讲的是一个数字等式,“反比例关系”讲的是两个量的关系;一个是数字表达形式,一个是文字表达形式。像刚才讲到的“叫学生写一个反比例出来,学生往往会写出:路程一定,速度和时间成反比例;工作总量一定,工作效率和工作时间成反比例;这样的文字表达式。”事实上,学生的回答是值得商讨的。

再来说说加入这个内容有什么好处。

其一、使学生的认识变得全面。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表示商相等的式子)叫做比例;表示“两个积相等的式子叫做反比例。“积”“商”是一对完美的组合。

其二、使学生增加对“比例”“反比例”名字的感性认识。因为除和乘是相反的运算,那么除叫比例,乘理所当然叫反比例。对教师的这一解释,学生无不点头称是。

下一页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