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孩子一样思考

新纲要中提出:“教师应成为幼儿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我想就这一点谈谈自己的一些想法。首先来看几个画面。

画面一:有一天下午,孩子们正在进行分散体育游戏时,我们班妮妮的外婆因为有事提前来接她,孩子们看到有外人来,自然比平时更兴奋一些。萌萌也不例外,见我跟妮妮的外婆谈话,便兴冲冲地跑过来,也想引起我的注意。她一边大声说话,一边用手拍我,刚好,她的手打在我的胸口上,我并不在意,正准备回应她时,却见妮妮的外婆一本正经地拿食指刮脸说:“羞羞,没礼貌。”萌萌当时愣了一下,似乎没明白,接下来,却好像又懂了似的,笑着跑开了。

在我看来,其实孩子并没有成人所有的心思,无意的行为却不自主地被误解而强化为另外一种含义,反而会对孩子的心理发展起到不良影响。我想,作为一名教师,就是应该以关怀、接纳、尊重的态度与幼儿交往,努力理解幼儿的想法与感受,支持、鼓励他们大胆探索与表达,而不应该把一些成人的想法强加于他们身上。

画面二:晨间的创造性游戏,孩子们在娃娃家玩得很投入,我突然发现略略把一只毛绒猴子塞到了她的衣服里面,我觉得挺奇怪的,便悄悄地注视着她们。接下来,略略却像有什么顾虑似的,往我这边一瞟,发觉我在看时,又想把玩具拿出来,不过见我微笑着并没有一点反对的意思时,她似乎获得了鼓励,咯咯笑了起来。我便走过去,蹲在她们身边问道:“为什么小猴子在你的肚子里呢?”略略笑着,很认真地回答道:“我要生个宝宝!”我也咯咯笑道,说:“哦,原来猴妈妈要生个猴宝宝呀!”别的孩子也纷纷效仿道:“我要生个老鼠宝宝!”“我要……”孩子们又多了一种玩法,毫无顾虑,非常尽兴。我却对略略的顾虑产生了一点疑问,是不是略略曾经玩这个游戏的时候遭到过反对?

我觉得,在活动中,教师就是应该关注幼儿在活动中的表现和反应,敏感地察觉他们的需要,及时以适当的方式应答,形成合作探究式的师生互动。家长亦应如此。

画面三:一天下午,我们在操场上户外运动,孩子们在旗台上意外地发现了一只死燕子。孩子们兴奋地尖叫着,一边观察着我的反应。我只是冷静地走了过去,蹲下来看了看,孩子们纷纷围过来,好奇地问着:“谢老师,这是什么啊?”然后就有了下面的对话:

“这是一只燕子啊!”

“它怎么了啊?”

“它死了?”

“它为什么死了”

“我也不太清楚,也许是老了,也许是生病了,还有可能是饿了找不到东西吃吧!”

下一页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