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已经不再像以前那么流行乖宝宝了,很多妈妈都意识到孩子不能太乖,他需要有自己的观点。但在现实生活中,有时我们虽然意识到了这一点,然而在真正面对孩子的时候,还是会不由自主地希望孩子听自己的话。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总以为孩子小,还需要保护。却不曾想,其实小小的他们也在一点点学习担当,变得有责任感,我们可以如何帮助他们获得担当的能力呢?

责任感从哪里而来:

一、担当的前提是要尊重自己的感觉

孩子不能尊重自己的感受常常是父母没有尊重他们的感受的一种映射。当我们要求孩子乖的时候,就相当于是要求他把自己的需要和感受、自己的判断和选择放在一边,来遵从父母的需要和要求。

其实我们都很爱孩子,所以希望运用我们已有的经验,替他们判断、替他们感受、替他们避开危险。但同时,这也是无意识中对孩子的伤害。孩子没有经历尊重自己感受的训练,在日后的生活中就会遇见很多困难。他有可能将自己包裹在父母创造的乖乖壳里,而体会不到自己内心深处的需求。而我们知道,内心与行为相一致,才会带给人最真实的幸福感。

二、担当的核心是自我疆界的形成

婴儿从脱离母体的那一刻起,就在为他成为社会独立的个体而作准备。他需要逐渐找到自己与母亲、与他人、与社会的界限,理解自我的角色,练习作自我选择、自我判断,体验“我”的价值和力量。当自我的力量不断强大,才可以为自己和生活负责。

每个孩子都具备担当的潜质,他们从一切能参与的活动中获得自我价值,体验自我的力量。从牙牙学语到蹒跚学步,手还很笨拙就急着要自己吃饭、自己穿衣……这一切都是孩子自身成长的痕迹,就像台湾的李雅卿老师所说的一样:“只要双足不被捆起,孩子总会找到自己的路。”

有时候,我们努力想要给孩子选择一条自认为更“安全”的路 :“不能玩土!”“别弄脏衣服!”“不要到别人家去玩!”“要学古筝,考试能加分。”“不要和‘坏孩子’一起玩!”“别看考试以外的书。”

下一页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