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知觉是我们进入知识宝库的第一道"大门" ,是一切知识的来源. 它们虽然是简单的认识过程, 只反应事物的表面特性和外部联系, 但对于我们了解外部世界十分重要。感觉、知觉都是在事物直接影响下, 脑对事物的反映。前者是对个别属性的反映, 后者是对整体属性的综合反映, 它们既有区别, 又有联系, 在日常生活中很难将它们分开。人的大脑之所以能产生感知觉, 是因为有一个个分析器在"工作"。感受器、传入神经,大脑皮层相应区域三部分组成的"分析器"是正常的,协同的活动是我们感知世界的基础,理所当然的,智力落后儿童也不例外。

视觉训练 1,视觉搜索追踪。做法是可拿一根细点的棍子或别的物体代替,不可很大。放在儿童的眼前,要求其目光盯者棍子看,把棍子放到哪里,儿童的眼睛就要看到哪里。刚开始不会进行得很顺利,因为儿童的头总是动来动去,所以要求另一名老师一起配合,固定住儿童的头,时间长了,该儿童的眼睛以能较好的追踪物体了。 2,视觉记忆训练。 在课间活动中,把儿童聚集在一起,拿出若干物体,如粉笔、橡皮、铅笔,尺等,先让儿童观察一下老师所出示的物体,过一会儿请儿童闭上眼睛,再拿掉其中的一样,再让儿童猜猜拿走的是什么?一开始训练的时候物体切记不能拿得太多。

智力落后儿童的感知发展情况是这样的:

第一,智力落后儿童的感官的感受性普遍较差。 就一个很简单的例子就可以发现这个问题:我班的儿童均属中度的智力落后儿童,在教授他们唱歌的时候,我发现他们的音准普遍很差,音不是唱高了,就是唱低了,总是跟不上我所教授的那个调。

第二,感知速度慢,范围窄,容量较小。 最可以说明问题的就是在教授语文或数学知识的时候,不可以一下子教很多,所以我的语文课一般性就教授一两个生字,对于个别吃得饱的儿童则进行课后的个别辅导。

第三,感知分化程度明显薄弱,主动选择性差。 心理学家加尔茨什因在进行了一系列的实验后说:"先天迟钝者产生的反射有非专门化的性质,可以由广泛的一组刺激引起,形成专门联系困难。"这段话表明了智力落后儿童分化能力差,总停滞于泛化水平上。

第四,感知恒常性,整体性差。

第五,空间知觉,时间知觉发展较落后。

根据这些智力落后儿童感知上的缺陷,通过以下几方面对智力落后儿童的感知缺陷进行补偿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