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数学探究性学习中教师的干预策略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小学数学课程的一切都要围绕学生的发展展开,学生是当然的主人。表面上看,似乎教师的空间被压缩了,实际上《数学课程标准》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赋予了更大的

责任。过去,教师只要告诉学生什么是数学、怎么做数学就可以了,现在则要引导学生经历做数学的过程,并在这个过程中与学生平等地交流,给以恰到好处地点拨。因此,在数学课堂教学中需要教师的干预、点拨、指导和建议。那么,作为教师如何在课堂上进行干预,达到师生互教互学,彼此形成一个真正的共同体呢?下面就几点谈谈个人的一点看法。

一、合理组建学习小组 分组优化

分好学习小组,是合作学习的前提,小组的人数一般以4-6人为宜,成员的组成既要考虑到学习成绩好、中、差的搭配,又要考虑他们原有的性格、情感特征等非智力型的合作基础。组内成员要有具体的明确分工,在一个阶段每人都有相对侧重大的一项职责,担任一个具体的合作角色,如小组讨论的组织人、记录员、资料员、首席发言人、第二发言人,甚至是专提反对意见的“反对人”,一定时间后角色互换,使每个成员都能从不同大的位置上得到体验、锻炼和提高。同时,我们还应积极地对分组的形式加以尝试与优化,而不局限于固定不变的分组模式。

二、精心设计学习活动 鼓励参与

在小组活动中以学生为主体,并不意味着放任自流。要让学生活泼而有序,自主又高效地活动,必须有教师恰到好处的控制。活动的策划、准备、落实、实施等,都需要教师从宏观上进行管理。为了提高小组活动的实效,教师还要注意培养小助手,让他们在活动中起组织带头作用,让小组活动活而不乱。在学生活动时,教师是敏锐的信息收集者、热心的学习顾问,根据从学生那儿收集到的反馈信息灵活应变,将活动设计在课本和生活的结合点上,设计在学生兴趣与思维的兴奋区内,让活动拓宽学生的视野,让活动激活学生的潜能。当活动时间达到一定程度时,学生也就成为了合理的设计者。

三、注重提供交流机会,实现互动

与他人交流是未来每一个公民必须掌握的基本技能,我们应当鼓励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与他人进行交流,交流各自对问题的理解、解决问题的思路与方法、所获得的结果等。让他们在解决问题活动的过程中发展“思考与交流”的能力。在新标准下的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努力做到以下点:

下一页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