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班最近设立了一棵“许愿树”,真正的目的不是许愿,而是促使孩子为实现自己的心愿而努力。在这里,每周一的清晨,孩子、老师、家长一起将自己的 “愿望”放在“许愿袋”里,在《小天使》的歌声中许下一周的愿望。到了周末,大家来“还愿”,看看自己的愿望实现了没有。如果实现了,将得到老师的表扬和一份小小的物质奖励。

班上有位孩子的愿望是要座钟。如果在过去,孩子妈妈可能会一口应承下来。现在的家庭,买一座几十块钱的钟,实在不算什么。“许愿”活动开展后,家长进一步明确了教育的涵义,对孩子果断地提出了要求:本周内认识钟的半点和整点。以后的一周内,这孩子一直在认真努力地“认钟”,还不时有意考考老师、小伙伴。当她得了自己需要的那座“娃娃钟”兴奋地逢人就说“我的愿望实现了!”

昊昊最近一段时间,进行集体活动时总是三心二意。妈妈对他提出了希望:积极举手发言。昊昊把这个愿望投进了“许愿袋”。于是每天许愿树边都会出现这样一道风景——孩子从“许愿树”里取出自己的“愿望”,告诉妈妈今天在活动中是怎样实现这个愿望的。妈妈也会拿出自己的“愿望”,告诉孩子自己是怎样实现的,其情其景令人感动。许多家长真诚地说:我们终于找到了与孩子沟通的方法。

其实,在家里进行“许愿”活动,效果也很理想。你可以为每位家庭成员准备一只“许愿袋”,袋子可以用手套、袜子等来带代替,上面用各自喜爱的造型来装饰。然后,引导孩子将自己的愿望用绘画、粘贴等方法记录下来,郑重地收藏在“许愿袋”里。不过,别忘了事先约定“还愿”的时间,经常和孩子一起来对照一下: “我们的愿望实现了吗?”“下面应该怎么办?”在进行这个活动时,特别要注意:不要为了实现过高的愿望,而给孩子提出许多不切实际的要求,从而使孩子失去憧憬和追求的乐趣;或者盲目地满足孩子物质上的要求,使孩子的成长过于依赖外界的物质奖励。

实际上,“许愿”这一活动只不过是将家长对孩子的要求变换一种方式提出来而已。但不能小看这一变换,它巧妙地将“家长要我做”变成了孩子“为实现自己追求的愿望我要做”。这将在很大程度上改变孩子学习和成长的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