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应尽可能地把数学问题和实际生活紧密联系起来,让学生体会到数学从生活中来,又到生活中去,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这样既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又让学生体验到数学的价值。

一、让书本知识更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

数学知识本身产生于现实生活,那么数学学习的素材也应来源于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即生活数学。因此,教学时,教师可结合教学内容的特点,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和现有水平,打破数学教材的狭隘框框,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感兴趣的故事、实例、新闻等入手,吸收并引进与现代生活、科技等密切相关的具有时代性、地方性的数学信息资料进行充实、重组和处理教材,提出真实的、有思考价值的问题。这样,不仅可使原来十分枯燥的教学内容变得生动,学生感兴趣,而且使学生真切体会到数学就在自己身边,从而促进学生积极主动投入学习。如在教学百分数的意义时,可问:“同学们经常喝牛奶,有没有留意牛奶盒上标有‘脂肪≥3.1%, 蛋白质≥2.9%……’这些内容?你们知道3.1%,2.9%等表示什么意思吗?”从而激起学生求知的内驱力。

教学中,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对例题的事理进行改组、交换,会使例题教学更有亲近性、现实性,增强学生的共鸣感。如教学“按比例分配应用题”时,例题是这样的:银燕电器厂有职工270名,男、女职工人数的比是5:4。这个厂男、女职工各有多少名?教学时我首先创设一个开放的问题情境:某院四户人家合用一个总电表,十月份共付电费60元,这60元电费应如何分摊?话音刚落,学生就积极要求发言。

生1:可以把60元平均分给四户人家,60÷4=15(元)。

生2:我不同意这种分法,如果某户家用电器多,用的电就多,那他家付出的电费就相应要多一些。

生3:我认为要根据每户用电的多少来决定60元电费的分配。

经过讨论,学生一致认为要解决这个问题,还需要这四户人家各用了多少千瓦时电。

我接着出示:

住 户 王 家 张 家 李 家 赵 家

分电表数(千瓦时) 40 15 25 20

应付电费(元)

学生面对这张表格,陷入沉思。

经过这样一转换,拉近了例题与生活的距离。使原教材的“死”知识变成课堂教学中的“活”内容,使学生的探索变得生动有趣,富有现实意义和挑战性。既学会了新知,又解决了实际问题。

二、让学生感受到所学知识能服务于生活

美国教育家彼得?克莱恩说:“学习的三大要素是接触、综合分析、实际参与。”数学学习与生活实践的“链接与交互”,可以使封闭的书本文化积累过程转变为开放的、活生生的与社会生活紧密联系的自我发展过程。

下一页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