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就像吃饭睡觉一样是生命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但当下的父母往往只重视对孩子智力的培养,而忽略了运动能力的发展。事实上,运动能力不仅是孩子们最先得到发展的能力,而且将成为影响TA一生的重要技能。阳光明媚的日子里,不妨和孩子来一场亲子运动会,哪怕只是在草地上的一次恣意奔跑,也能让你们的亲子关系朝快乐更近一步。

动起来才聪明

越来越多的人发现,现在的孩子乃至大人都更喜欢在室内玩,因为那里有电源插座。

旧时自然会好些,在我们小时候,可以光脚在田野里奔跑,爬上大树捉知了,在浅溪里游泳。而如今,孩子们被关在水泥楼房里与电器为伴,被电脑、手机、即时信息和任天堂游戏喂养长大,越来越多的孩子都有诸如肥胖、注意力不集中等问题,更何况还有无数课外辅导和兴趣小组等待着他们,智力发育被看作是远胜于体能发育的重要指标,但是,“四肢发达”就一定“头脑简单”吗?

其实,运动能力和智力水平乃至创造力息息相关,增加孩子的运动量将对他们的专注程度、记忆力和课堂表现产生积极影响,这是因为运动通过建立神经联络点对大脑产生影响,而这些神经联络点正是位于大脑中负责“记忆”和“执行功能” 的地方,此外,运动还会给孩子的情商、专注力等带来积极的影响,而一旦父母加入到孩子的运动项目中,更能给亲子关系建立起牢固的纽带。

很多父母立刻会追问,多少运动才合适?事实上,孩子所需要的运动量比父母想象的要少,你不用让TA整天在运动场上,只要保证每天都有运动时间,就可以使孩子从中获益。没有不爱运动的孩子,只有不爱运动的父母,和孩子一起动起来吧,在运动中收获快乐、健康和温馨的亲子时分。

神秘的“内耳前庭”

很多父母以为让孩子听音乐、教说话才是早教,其实,对于1岁以内的孩子来说,运动能力对于智力发育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心理发育水平更是通过动作发展逐步提高的。

对年纪较小,尤其是1岁以下的孩子而言,运动绝非我们所理解的跑跑跳跳或者打球游泳,以幼儿运动技能为研究方向的亲亲袋鼠早教机构专家符欣认为,低龄孩童的运动其实就是指“自主的位移”,即移动自己的身体,产生一定的距离。千万不要小看这个小小的能力,如果人的一生真有一条隐形的起跑线的话,从婴儿时期打下的运动基础很可能才是决定其不会输在起跑线上的关键。符欣认为,运动能力的开发,可以追溯到在子宫里和母亲的互动,但事实上,更关键的时期在出生后的 0~6个月,这是内耳前庭的发育高峰,这个位于大脑中央的器官不仅帮助整合各感官的信息,还控制着身体的平衡感和肌肉紧张度。正是由于内耳前庭的存在,人们才可以在空间中表达身体,做出各种动作。符欣说,“内耳前庭发育不好的孩子不仅翻身、爬行、行走等技能的掌握会更滞后,将来身体的协调性也不够好,很多运动项目无法完成,甚至在父母们看重的学习能力的培养上,因为手、眼、脑三者的不协调,也可能要比旁人付出更多的精力才能保证不会落后。”

运动,摆在低龄的孩子面前的,就是如何在父母的帮助下,通过从被动到主动的运动,让内耳前庭得到彻底的开发,3岁以后,对由内耳前庭发育不足导致的运动能力的低下几乎是不可逆的,如何在0~3岁的黄金时间里给孩子运动能力的发展打下良好基础,赶快学起来。

0~6个月:夫妻两人各牵住毯子的一头,做成一个小吊床,把孩子放在其中轻轻摇晃。

6个月~1岁:握住孩子的手让TA平躺在家长大腿上,双脚抵着家长的肚子。家长往后仰倒孩子就自动“站”起来。十次就足够了。

1~1.5岁:家长坐着,把孩子面朝自己抱在膝上,双腿环腰。家长往前弯腰,让孩子向后倾倒到近乎倒立的角度。注意支撑孩子的后脑、颈部和后背。

1.5~2岁:让孩子左腿向前迈一步,弯下腰,用双臂抱住左腿后数4下,换一侧重复动作。

2~2.5岁:将孩子裹在毯子里露出头部,拉住毯子一边将其抖开,孩子会随着毯子的展开滚动数周,指导孩子尽量保持身体挺直。

2.5~3岁:在孩子跳起的时候让TA将右手从下向前环绕一圈(其实就是单手模仿跳绳时的挥绳动作),同时向右跳转90度,重复4次,直到跳完一圈回到原位,再交换左手练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