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教育观念方法直接影响着孩子的和谐发展和素质的全面提高。那么,作为家长应该教孩子学什么?如何做一个当代合格的启蒙者,当好孩子的第一任老师,配合幼儿园、社会尽到父母应尽的教育义务,使幼儿健康、全面、和谐发展呢?下面以我从事幼儿园教育工作十几年的所见所闻浅谈拙见。

一、走出家庭“智育”第一的教育误区还孩子自由

望子成龙,望女成凤,这是普天下父母的共同心愿,无可非议。关键是如何培养的问题。如果不尊重幼儿的年龄、生理、心理特点和教育发展规律,从小对其进行智育强化,淡化兴趣、情感、意志、自信心、协作等非智力因素方面的培养,孩子将来很可能成为“爬龙”、“温室的花”,不能被社会重用,那么家长就成为阻碍孩子发展成才的罪人,对社会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如:个别学前班幼儿家长借一年级语文、数学课本,对孩子进行辅导,拔苗助长,搞得幼儿上小学时上课注意力不集中、不动脑,还自以为了不得,学习习惯特别差。在小学上学期成绩突出,下学期成绩严重下滑、厌学,家长还找不出原因,且打骂孩子。还有家长不顾幼儿年龄大小,小班要求调中班,中班要求调大班,根本不从孩子的实际能力水平出发,觉得小班不学东西,中班学得太少等等。甚至小班幼儿的家长在家就教加减法,学写拼音,这样的孩子在幼儿园抵触情绪大,缺乏爱心,情绪发泄严重,遇事对同伴大声呵叱、动手、说脏话,这是因为孩子的自由、兴趣、欲望、交往等受到家长的严重束缚造成的。家长望子成龙心切,拔苗助长,恨铁不成钢,打骂挖苦孩子,严重摧残了幼儿的心灵,影响其全面和谐发展。

试想,这样的“智力”开发,教育培养出来的孩子,人格就不健全,怎能成为21世纪的开创者?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说到底应该是孩子人生的启蒙者,导航员。其主要责任是配合幼儿园,社会培养孩子健康体魄、健全人格和独立生活能力、思维创造能力,指导孩子“会学”,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使孩子将来走向社会经得起风吹雨打,堂堂正正做人,开拓向前,爱心永存。

二、走出家庭“行为”教育误区,提高幼儿分辨是非的能力

幼儿年龄越小分辨是非能力越差。对日常小朋友之间发生不愉快的事情难以分辨对错,总以为自己“吃了亏”就是对方不对,委屈得不得了。这种现象与家庭错误教育有直接关系。如:有的父母来园接孩子,当看到自己孩子哭,听说被某小朋友打了或抓了一下,立时怒目圆瞪,责备人家的孩子,并且说:“再打就我就打你。”有的回家嘱咐自己的孩子:“别怕,谁打你你就使劲打他、咬他,不要告诉教师。”孩子可塑性强,天真,有些问题还不会分辨是非,当“吃了亏”时就照家长说的做。小班曾经就有一个男孩,入园很长时间从没咬过人,但有一次为争夺玩具被另一个小朋友咬了胳膊,发生类似的事情之后也学会了咬人。当老师教育他说不能咬小朋友时,他理直气壮地说:“奶奶说谁打我我就咬他。”独生子女是父母掌上明珠,个别家长容不下孩子“吃亏”,认为“吃亏”是没本事、无能,长大了受人欺,教育子女争强好胜“称霸”。与幼儿园、社会行为教育相悖,这是多么

危险的教育啊。其实幼儿偶尔“打架”、争抢“吃了亏”并不是一件坏事,他们从中将学会商量、忍让、合作。这是立足之本,家长应通过这样的事例帮助幼儿分析原因,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提高幼儿明辨是非的能力和协作能力。

三、解放幼儿培养其独立性

独立意识是幼儿逐步走向成人之路适应现代社会环境所必须具备的品质,作为家长最先教给孩子的就是独立生活的能力。然而现在好多独生子女在家是“小皇帝”,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生活自理能力特别差。曾有一个三岁半的小男孩刚入园时不会小便,每次都要求老师给退裤子拿着“小鸡鸡”撒尿,经家园配合教养两周后才自理。问其原因,家长说在家一般都是抱着撒尿。听来似乎是笑话,但这确确实实是发生在我们幼教工作者身边的事。象这样三岁多入园,懒于动手动口,喝水、小便还不能自理的小朋友都是由爷爷奶奶小心看护,事事代劳造成的。他们剥夺了孩子动口表达、动手锻炼的机会,影响其独立意识的发展与形成,这不是疼爱孩子而是害了孩子。我们应象陶行知先生说的那样“解放儿童的头脑、双手、嘴、眼睛、空间、时间。”少一点溺爱,多一点鼓励和诱导,让孩子走在前面,摔倒了自己爬起来,幼儿自己能做的事情,尽量让他们自己去做,学会吃苦,体会苦中有乐的滋味,锻炼其意志和独立性意识。

总之,家庭是所综合学校,幼儿家庭教育贵在有心、用心,解放幼儿、尊重幼儿,创造条件、抓住时机,把培养幼儿良好行为习惯、健全人格放在首位,这是将来做好一切事情的先决条件,其次注重科学的促进幼儿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的同步发展,为幼儿将来走向社会打下坚实的人生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