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让幼儿喜欢数学活动

这几年常上幼儿的数学活动,在活动过程中总能发现有些小朋友和自己的关系越来越疏远,甚至能从他们的眼神中透视出一种憎恶感或折射出躲避、害怕的心理。而这一人群都产生在数概念、逻辑思维能力不强的幼儿中。实在是怕动脑筋。每次对数学活动都是提心吊胆、深恶痛绝。

然而《纲要》中已经指出了数学教育的主要目标和价值取向即“使儿童体会数学与大自然及人类社会的密切联系,体会数学的价值,增进对数学的理解和应用数学的信心;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现实社会,去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进而形成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从这字里行间不难看出,幼儿期的数学活动是重要的也是有用的,它能促进人更好的完善精神品质从而提高生活品质。所以要让幼儿积极地投入到数学活动来,必须让他们感受到数学活动的快乐。那么,是什么原因让一部分孩子惧怕数学活动,甚至讨厌上数学活动的教师呢?如何来调节惧怕与重要这个矛盾呢?我根据教学实践思考了以下几方面:

一、分解内容,合理用时,享受成果,改善师生关系。

一般在数学活动中都有幼儿的操作活动,而大多数是以和教材配套的练习册或教师设计的练习题卡相结合。每当我拿出这些东西时就没精打采的说:“又要做作业了,”有的甚至笔也不愿拿哇哇大哭。气氛沉闷得令人发寒窒息。长时间的做练习让他们心力憔悴、疲惫不堪。另外一次次的修改让他们在失败中丧失了信心。孩子喜欢“马拉松”慢慢地观察生活,在较长时间的体验后,才能在理性上提炼出“精华”。教师喜欢“短、平、快”,希望在最短的时间内把孩子推到最高的顶端——学习速度与教学速度的不同是师生矛盾激化的催化剂。所以对于这样的一个群体就要分解内容进行个别教育。如在理解4的组成是就可让他们先掌握一种分合式。在同一个课堂用时中,减少了知识含量,相对的为他们拓宽了理解过程的时空,学习的效率自然也提高了。活动中能看到自己的成果,有一种与他人同等的成就感,自信足了从而享受到了学习过程的快乐。学习效果提高了教师占用孩子进行自由游戏时间的辅导少了,孩子就会削弱对教师的敌视感,情感态度的转变是积极参与活动的前提。当教师把对幼儿的理解转化为教学活动的合理,教学就变成了快乐的教学,幼儿的学习也将变成快乐的学习,师生将挣脱抵触情绪的困绕成为快乐的成长伙伴。

二、让惰性的思维习惯处于积极状态。

那些害怕数学活动的孩子,主要是怕动脑筋.恨不得什么事都可以天上掉下个馅饼来.习惯了一味的接受。要想让孩子乐于参与数学活动就必须让他的惰性思维习惯处于积极状态.而注意力、记忆力和倾听是思维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要从小处入手培养积极的思维习惯。

下一页
阅读全文